做书能有效减轻无力感
周 喆 | 2022-12-23
收藏

今年,是被疫情定义的一年,心情起起落落,也是更多地感受做书意义的一年。手头上的书让我获得了些许安慰。既然这些书可以帮到我,也就有机会帮助到别人——那些同样被时代的潮水席卷的人。这让我觉得自己仍在做有意义的事,也减轻了无力和失控感。

下面是我做的3本书与意义感的故事。

故事一。春天被封控在家的时候,我一直在读一本书稿,也是我策划的一本新书,将于2023年出版。它讲述了精神病人的真实经历。看稿的时候,我时常感觉书里写的就是我,很像自己当下情绪的状态。

比如写到抑郁症患者:“抑郁持续太久,无力和阴郁已经成了默认值,只有在处于超乎预测的戏剧化状况中,才会体验到愤怒与憎恶的感觉。”写到面临不确定性的痛苦:“不知道自己的痛苦会持续多久,这个事实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紧张,手指都不敢动一下。我们忍受了太多痛苦,有时仅仅是艰难地活着,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这本书的作者是精神病患者,她巨细靡遗地写出了患者的内心世界。没想到在极端的处境之中,这样一本书给了我强烈的共鸣。也是这本书提醒我:“在奥斯维辛,放弃洗漱的人最先死去。”于是,天天无精打采、灰头土脸的我,第一次拿出了许久没用的面膜,告诉自己不能放弃,还要好好活着。

好在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也许我们离病人的世界并没有那么遥远;对于任何正在经历困境的人,都需要多看见一些,多理解一些。这种对于人的关怀与善意,经过这一年,显得尤其珍贵。

故事二。夏天我在做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精装版,也是该书300万册特别纪念版。绿色的封面,比平装版多一些经典感,不变的是绿色传达出的希望与生机。2020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上市时,刚好是大家被疫情带来的迷茫、无力和抑郁情绪困扰的时刻,这本书传递出一种信念——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因为“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我也邀请了这本书最初的“天使推荐人”李松蔚,为精装版写了推荐序。序言里的一段话,在年底回过头看时,似乎也隐喻了我们此刻的处境:“如果生活存在一种主流的框架,我们在被限制的同时,也会感到某种程度的释怀:因为有人替我们做了安排,我们还可以重来(至少还可以埋怨)。但真相是,没有这个做安排的人,只有‘我’:‘我’想怎样生活呢?”

“蛤蟆先生以为自己还是任人摆布的儿童,但他已经长大了。这让他感到恐慌,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是他无法承受之重。他抱怨不能自主,却没准备好承担责任。这时需要提醒他:‘咨询已经开始了。’”“无论他做得对不对,咨询都在进行。这是他自己的时间,怎么做都是对的。最终我们会适应这样的自由,带着它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蛤蟆先生的咨询开始了,我们的生活也重新开始。自我决定的自由与自我负责的义务总是结伴出现,但人只因承担责任,才能成为自由而成熟的人。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不仅局限于心理咨询室内,也不仅局限于健康相关的话题。

故事三。11月底,潮湿阴冷的冬天即将开始,这也是很多人容易被负面情绪笼罩的时刻。经过一年多的编辑周期,《如何度过情绪的雨天》在此时上市,颇为应景。

谁没有感受过“情绪的雨天”呢?又有谁能保证快乐才是生活常态?其实,正因为经历了今年的一切,才让我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对快乐的期待、对情绪的定义,也许一直都错了。如果把“幸福快乐”当作对生活的追求,很可能会失望,因为这样的期待并不符合生活本质。书中有一段文字敲醒了我——“在现代社会中,幸福的价值被高估了。获得幸福,并且让人看见自己多么幸福,似乎是每个人的欲望。我们似乎迷上了永恒幸福的幻象,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只不过是平淡的日子、普通的人际关系,以及勉强可以让我们撑到月底的工作。矛盾的是,当我们对幸福上瘾后,体验到的却是持续的不满足。”

所以,在给这本书写文案的时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所谓情绪健康,不是一直平静,更不是一直快乐,而是无论怎样的情绪涌来,你都能接得住。”今年有太多人感觉不快乐,又因为糟糕的情绪而责备自己、怀疑自己有问题。其实,不必这么对待自己。对于情绪的压抑、否认和怀疑,都没有任何帮助,用该书作者的话来说,犹如给情绪打上了一个个死结。我想让这本书告诉大家:不快乐是可以的,情绪有起伏是可以的,这不是你的错。情绪的雨天到来时,让我们对自己好一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