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
商报 | 2016-02-24
收藏
摘要: 魏鹏举,现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与政策协同创新中心”的责任人。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行政职务为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学校新闻发言人。近年来,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参与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文化艺术的经济效益研究、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效。现已出版专著三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当代财经》等发表了学术文章40多篇;主持了“文化产业拉动内需的实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网络‘客文化’研究”(教育部)、“支持社会力量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研究”(财政部)等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

魏鹏举.jpg

魏鹏举

2013~2014学术足迹

文论“切合人民利益激活文化活力”人民日报“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与建议”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刍议”北京文化创意“文化软实力建设:公共财政的功能、思路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社会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区隔与文化产业的资本主义冲动”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多重危机”凤凰周刊·城市“后艺术品份额化的中国文化产权交易发展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研究课题主持国家开发银行课题“艺术品确权、评估及抵质押研究”主持财政部教科文司课题“支持社会力量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研究”主持文化部财务司课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1)”主持文化部财务司课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2)”主持文化部财务司课题“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2013)”主持文化部财务司课题主持财政部文资办课题“文化产业统计研究”主持财政部文资办课题“文化产业税收研究”主持文化部科技司课题“文化财政投入的机制创新与绩效评价研究”(部分)

盛世魏言

◎过去十年,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发生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原来靠政府直接投资转向市场投资,市场化、产业化是十年间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第二,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到文化产业领域,复合型的人才不断涌现。第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宣传式的思路,转变为靠市场化的贸易手段,来推动文化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宣传式思路的问题在于,其会带来一个反弹,国外对宣传的反感,使文化走出去的效果适得其反。现在我们已经适应了国际文化传媒的环境,更多的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语境的手段、方式来不断呈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在国际上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文化金融领域的活跃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种种举措是金融领域对国家战略的一个回应。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来说,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被看好的新的业务增长点。文化产业市场化先天不足,将文化与金融结合是非常好的事情。随着文化产业领域商业模式的发展、资本对接的顺畅,“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被看好。2014年更是被定义为“众筹年”。可以说众筹方式,给文化产业的前端部分,也就是从创意开始到和资本市场对接,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接口。虽然目前国内文化众筹总体的募资量还很小,并且大多是不追求利润回报的实物众筹、奖励性荣誉性众筹,但这正应是国家出面去维护和扶持的方面。众筹模式有利于初创期项目、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当支持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的发展,因为这是价值性文化企业能够持续增长的动力。

●鹏举预测

201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来看,增长态势还会持续。

从增速上看,因为现有文化产业市场基数已经较大,所以2015年增速有可能放缓,估计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会维持在15%左右,从这点上看,可能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但是,即便增速放缓,相对GDP的增速而言,也已经是近2倍的速度。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会明显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文化投资中的兼并重组会更加频繁,即在市场集中度方面进一步提升。第二,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也通过资本的力量会更加密切、更加有效率。目前,互联网和内容整合的趋势已经很明显,而且在资本的作用下,这一趋势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第三,我国的文化内需进一步释放,使得我们文化产业发展更健康,因为内需是最可靠的。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文化折扣的问题,以某种文化产品为例,其只有对本国居民来说,接受起来才是最顺畅、最没有障碍的。如果同样好的产品,不同的文化环境,接受度就会打折扣。所以,依靠外部市场是靠不住的,内需才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当内生引擎表现越来越优秀的时候,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就会明显提升。文化产业优化的第四点表现在文化走出去方面,2015年文化对外贸易、对外投资,表现将更优秀。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输出国,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对外文化投资明显增长,而且对外投资的广度、深度在不断加大。广度在于中国资本进入国外的文化传媒领域的范围越来越广,既有演艺,也有电影、电视、院线和后期制作等。深度在于,一方面我国企业积极和国际的企业合作,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如中国梦工厂的打造,华谊、乐视在好莱坞设立分公司等。另一方面,以资本控股方式加入某一国际企业的表现越来越多。所以,文化发展的质量会明显优化。此外,2014年国家出台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而其释放出的效果,将会在2015年年中,有明显的展示。

预测:文化资产的流通问题仍是文化金融发展的瓶颈

再将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聚焦到文化金融领域。文化金融这个话题之所以在中国成为热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即中国的金融业在向市场化迈进,新兴金融形态不断涌现。金融行业极其需要增长点,文化则成为这个新的增长点、新的蓝海。

同时,文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在国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从某种意义上,2015年会成为中国文化经济学的元年。首先,文化经济学,可以更好的涵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很多问题,解释力更强,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另外一个方面,文化事业属于公共文化经济学,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互相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很多因素又经济发展的潜质条件和内生条件。所以,文化经济学的视野更具概括性。此外,国际和国内研究的学术视野在融合。国际上关于文化经济学前沿研究被逐渐引入的同时,国内的自身实践和学术研究走向创新。

谈到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关键,我们必须承认,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具体来看,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09年、2010年有10亿元,2013年已经发展到48亿元的规模。与之对应,各个地方财政投入中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每年也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从金融的角度看,2010年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了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由此可见,文化与金融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但文化金融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方面。对于2015年,我认为,基于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幼稚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的现状,从文化金融的发展层面看,一定的财政投入和国家战略层次的重视,应该继续保持。同时,在财政投入的方式上,应该积极调整,由原来的直接投入转向间接投入,发挥杠杆和带动作用。

当然,文化金融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突破现存的瓶颈。对于文化金融来说,最重要的瓶颈是文化资产的流通,而金融的作用也在于促进文化资产的融通。金融要想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作用,一个前提就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流通性良好,如果无法流通,金融也无法发挥作用。以文化资产的评估为例,评估是基于流通而形成的数据。没有交易过,没有流通过,怎么评估价值?所以如何解决文化资源的融通问题,是最大的瓶颈。我一直希望文化产权交易所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很多文化资源和资产能不能单独上市,再如,许多图书馆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数字内容,但是各自仅为一小块,流通不起来,这样对其他人来说,无法充分利用。如果由某个机构统一收购,让文化资产流动起来,就可以产生新的价值。

另一方面,积极提倡建设中国的文化艺术银行。艺术银行在国外并不陌生,其主要是收购本土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再进行推广、租赁,推动艺术品的流通。而我想打造的是国家文化艺术银行,希望除了艺术品的流通之外,也推动全社会艺术氛围的营造、艺术消费的增长,并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流通。如果说产权交易所是一个流通平台的话,那么国家文化艺术银行也是另外一个流通机制。区别在于,国家艺术银行是非盈利性的,由政府主导。我建议由国家财政资助形成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增量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应该统一集中到国家的文化艺术银行。在统一的平台上,推动整合和进一步面向市场流通。以数字图书、政府支持出版社的数字化升级为例,通过将数字化整合在一起,在国家艺术银行形成云数据,可以将数字出版做大做强。

此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文化金融的模式。因为毕竟银行给文化产业的投入绝大多数还投入到文化地产和文化旅游、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如何探索基于无形资产的文化金融、信贷等,仍需要努力。


●鹏举观察

观察:5大因素造就文化产业高增长态势

文化产业未来十年发展将呈现5大趋势:1、由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变,从局部改制到整体创新。2、由一元的政府投资向全面多层次的社会资本转变。3、国内文化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将从现在的10%左右上升到20%左右,实现增长翻番。4、文化贸易文化投资会带动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快速提升。5、文化融合发展成为主流,如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同时融合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文化创意附加值进一步加大。

自2005年以来,文化产业增速一直比同期GDP增长高出6~7个百分点,甚至超过GDP近2倍的增长速度。我认为主要有5方面因素。

第一,政策红利的释放。文化体制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使得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到文化产业当中。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量的文化资产和文化生产力得以释放,文化事业资产和文化事业主体转变为文化产业资产和文化产业主体。因为之前文化产业零起点。所以,红利释放带来效应广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中国经济总体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带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中。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对于文化产业本身持支持态度,所以资本也非常看好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资本和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消费方式的升级。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同时,中国的消费也处于不断升级的上升通道中。之前满足基本的生存、安全等保障,对于现在大多数居民来说,已经基本实现。所以,文化消费自然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对象。消费方式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更持久、更长期的动力。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进一步的释放,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产业会保持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

第四,中国经济的整体升级趋势,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前面第二点是从投资和消费的角度谈经济发展,而经济整体升级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走向创新经济。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领域,是更高端、更有前瞻性的创新经济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既有科技领域的创新因素,同时有独特的文化领域的创新内涵。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整个升级的总体方向和趋势。因此,中国经济整体升级带动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使得各种力量汇聚到文化产业发展中。

第五,在文化输出上,我国的文化贸易也迎来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的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文化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顺差,中国文化产品在全世界文化贸易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一脉相承。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太地区,当地销售的艺术品、玩具等文化产品大部分是中国出品,而且不少还带有丰富的中国元素。

但是,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表现的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短板。近年来,中国在版权的引进输出方面显然存在明显的逆差,从2005年到2012年,引进版权数达到17589种,而输出则只有9365种,虽然文化内容输出在近两年里增势加速明显,但相比引进来说差距还是很大,未来仍需要不断创新。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