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应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2021-03-10
收藏

瞩望2035,寄语“十四五”


 ■刘庆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我们要紧抓发展机遇,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聚焦原始技术创新,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并集合优势技术能力,搭建系统性创新舞台,增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产业集群乃至行业的系统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紧密合作、高效协同,建立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体系。增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努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田红媛 王少波 王双双 采写/整理


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体要求及工作目标、重要措施。此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先后遴选了两批30家国家高端试点智库,但是新闻出版领域没有智库入选。

  201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新闻出版领域高端智库建设的任务也没有落实。

  新闻出版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非常重视新闻出版工作,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新闻出版工作直接归中宣部领导与管理,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也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出版强国,完成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新闻出版工作的新职责新任务,需要有行业高端智库的支撑。

  目前,新闻出版领域研究机构不少,具备一定规模的新闻出版研究机构就有40余家,但由于没有纳入高端智库试点,未能享受到赋予智库试点的特殊政策,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限制。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联名建议:

  1.加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的顶层设计。新闻出版领域研究机构众多,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各异,交叉重叠突出,研究力量分散,需要从国家总体需要出发,高端智库主管部门加强对新闻出版研究机构的顶层设计,按照研究机构的特点,分别施策,引导其面向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重大实践、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咨询建议,发挥新闻出版智库在国家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尽快遴选几家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行业智库纳入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国家对高端智库试点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有力地激发了智库的活力和创新力。新闻出版领域的研究机构众多,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体制机制不活的情况普遍存在。遴选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研究机构纳入高端智库试点,有利于破解难题,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力卓越、勇于探索的新闻出版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做到“出成果”与“出人才” 并举,以更好地服务出版强国建设。

  3.完善对新闻出版智库的管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不断完善智库管理,有关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归口管理”的原则,切实负起管理责任,建章立制,立好规矩,制定具体明晰的标准规范和管理措施,确保智库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购买。智库是一种创新型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对智库的管理也不能简单等同于事业单位,对于智库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对智库的管理应用给以更大的弹性。






  建设文化强国 打造新型文化企业

  ■于殿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全面进入新阶段,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催人奋进。新理念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贯穿新的思维和思路,尤其注重科技赋能。新格局就是新图景,值得期待的新图景,用一句话总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面对新阶段,出版业应该贯彻新理念,为构建新格局,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离不开文化强国建设。因为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现代化,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强的也是人。出版业应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由出版独特的功能、价值和地位决定的。出版业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人、塑造人的核心价值,充分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产品意识,以商业和产业的方式做文化,挖掘内容的最大价值,实现创造和传播的价值最大化。在新阶段,以内容和科技双轮驱动,打造新型文化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目标和任务。

  更加自觉主动加快自身发展步伐

  ■张自成(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

  对于出版业而言,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在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快自身发展步伐,通过做强中国出版业,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首先,要持续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产业发展的高质量要有高质量的产品体系来支撑,而高质量的产品源于内容的开发与创新,因此内容的高品质原创、知识的深度发掘、知识关联领域的不断拓展、符合不同层面读者需求的合理表达应成为新时期出版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与使命。

  其次,要持续不断地提升出版能力。出版机构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战略谋划,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品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根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不断地激发和提升出版能力。

  再次,要从“产品生产”向“知识服务”转变。出版业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和内容形态,提供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进而推动出版业业态转型升级。

  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韩永进(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其中,文化展现出强大力量,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当下,文化建设提升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如北京春节电影市场火爆,一票难求,这仅仅是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小例子和标志。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规划设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我个人在2020年参加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调研、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等活动,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这些活动让我对文化在推进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的力量和作用有了更实际的感受。所以,我今年重点关注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力量”。

  第一,加强建成文化强国的理论研究,在国家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对于文化强国,现在提出了目标任务,也有了定性的描述,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哪些中国特色的指标和标准,怎样把精神生产领域的成果量化、具体化、指标化等,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同时也涉及具体实践,如每一年为建成文化强国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何衡量等种种问题,都值得仔细研究。现在距离2035年只有15年的时间,我建议,一方面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出版“文化强国蓝皮书”系列,将每一年为建成文化强国所作的工作记录下来。

  第二,在建设文化强国中重视发挥文献典籍的力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今年央视大年初一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激起观众对中国传统文献的热情。其实,典籍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典籍有几千万件(册)、几十万个品种。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动力与源泉。

  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新基建

  ■万 捷(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9年6月,国务院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时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等对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各省也积极响应,但目前在基础设施上还存在文化产业行业分割格局依旧、公共资源开放不充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同步等不足。为此,我建议:

  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发改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依托宣传文化系统海量的资源和内容,助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文化遗产收藏于各类文化机构或由文化机构管理。如果在文化生产部门部署建设国家文化专网,联通文化机构的数据和产品,打造文化物联网,不但直接推动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让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展陈现代化,而且还把分散的藏品数据通过文化专网链接起来,面向社会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重在体验,文化体验是文化消费的新模式。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消费呈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条件下,文化体验方式丰富多彩。可以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40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体验园(馆),对接文化物联网,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馆),搭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桥梁。

  加快文化重点行业技术改造。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行业和文化企业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抓紧实施一批行业带动性强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图书、期刊等出版单位应积极对接文化物联网,打造以编辑为中心、以移动终端用户为目标对象的出版业数字化生产线。

  出好“三本书” 满足读者多样化高质量新期待

  ■黄定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出版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出版业要坚定主心骨、守好主阵地、当好主力军、唱响主旋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结合贵州出版集团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围绕巩固主流舆论强势抓好出版产品。具体来说,是出好“三本书”。一本是“主题书”,要围绕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围绕中央和贵州省的重大决策部署,精选作者、精选内容,精心策划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一本是“传世书”,要深挖贵州丰富的长征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旅游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传得出去、传得下去、具有贵州特色的优秀出版产品。一本是“良心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开发一批精品本土教材教辅,并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更多优质少儿图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

  二是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好出版服务。要按照中央和贵州省委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出版工作走上去、走出去、走下去。抓好政治理论图书发行,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最新重要著作和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轨迹作品的发行工作,保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理论学习。抓好教材教辅印制发行,全力保障每年两季教材均能按时发行配送到位,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落实到位。抓好文化惠民,大力改造升级新华书店门店,建设新华文渊超市,不断增强实体书店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

  三层面发力文化强国建设

  ■别必亮(全国人大代表、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新时代的出版传媒工作应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要求,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落实落细,用持续创新的优质文化内容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服务,不断增强出版传媒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要提质增效,夯实大众文化基础。其关键点在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普及性文化产品占领市场,压缩“三俗”产品的生存空间。二是主题文化要展示特色,提升文化的教育力和引导力。其关键点在于做好主题出版和精品出版,避免同质化出版和短期化行为。三是高端文化要引领时代,增强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进公信力、影响力。其关键点是出版传媒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与国际学术前沿同频共振。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具体包括标准化、适用性、常态化的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群众自主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够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把握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切实解决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的问题;努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以“一盘棋”“一体化”的战略思维构建城乡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