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非遗小镇 融合发展 产业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高佳馨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一个神奇的小镇——莫尼山非遗小镇,是全国第一个以展示非遗为主题的大型露天博物馆。
莫尼山非遗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市段家窑村,大青山脚下,古称“白道川”,占地面积500亩,在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里,将内蒙古上百个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集中展现,例如脑阁、爬山调、剪纸、晋剧、蒙古皮雕画、烧麦制作技艺、蛋雕……成立不到五年时间,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文旅景点,国家AAA级景区。
当下,非遗需要借助旅游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莫尼山非遗小镇紧紧依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为市民打造了一处文旅休闲好去处,也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铺下“新路子”。
贾宏伟的初心
莫尼山非遗小镇项目由内蒙古格日勒皮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发起建立,项目运营为内蒙古牟尼乌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贾宏伟及其夫人格日勒女士。在夫妻俩从事蒙古族皮艺、蒙古皮雕画的十余年,深深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由此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展示非遗为主体的大型露天博物馆——莫尼山非遗小镇。
内蒙古格日勒皮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正式接手小镇后,在土地使用、景区打造、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等方面前后投资1亿多元用以完善小镇设备及项目。小镇创立之初秉承着“发掘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初心,小镇的一大亮点就是非遗的“活态传播”。
在贾宏伟看来,莫尼山非遗小镇通过“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而且还能促进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双赢”策略,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播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第三代传承人崔锁莲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嫌布贴画经济收入太少,并且制作难度大、工序繁琐,这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她希望通过非遗小镇这个平台展示更多的布贴画作品,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并能以此谋生。
“我们企业每年会帮扶40多家贫困户,给他们提供管理车位、饲养动物等工作岗位。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些贫困户现在也都脱贫了。后续我们在打造特色小镇的基础上推进二期三期的建设,届时将为周边村民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贾宏伟说。
莫尼山非遗小镇通过向贫困户普及非遗传承手工工艺,让贫困户掌握这些技术实现脱贫。一个农户家里只要有一名成员掌握了非遗方面的某项技能,就可以实现居家就业和就地就业,比如编织、刺绣等项目,既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在村里或者作坊里做,这样就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目前,小镇签约非遗项目80多个,为了使这些非遗项目转化为产业,小镇将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将非遗手工艺品作为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小镇平台的带货优势,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在发展非遗经济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莫尼山非遗小镇将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牧民的手工非遗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的输出,旅游+扶贫、非遗+扶贫产品系列输出,结合“莫尼山的礼物”,在守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同时,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生计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表示,“莫尼山非遗小镇的成立就是将非遗、文创、旅游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火起来、传承下去。莫尼山非遗小镇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文化财富转化为拥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的一个成功案例。”
万里茶道必经之地:一个露天博物馆
非遗起源于民间,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是之前的非遗传播,往往被“束之高阁”,仅仅变成文字资料供受众查阅,普通受众很难真正“亲手”接触到非遗文化,仅仅只能观望或者听别人介绍,这样的非遗文化是不具备生命力的。
记者走进非遗小镇,最吸引观众的是“活态非遗传习体验互动区”:蒙古靴手工制作工艺、布贴画、蒙古族皮艺、马头琴制作、勒勒车制作、蒙古包制作、沙画制作、传统蒙医药等手工技艺展示,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非遗”亮点,让人仿佛置身于传统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
骑马射箭是游客们最为向往的蒙古民族风情。在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展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诺敏正在展示蒙古弓箭的制作技艺。现场游客纷纷上前尝试引弓拉箭,感受牛角弓独特的质感和张力。
在介绍非遗小镇的特色时,贾宏伟对记者表示,“活态”的非遗展示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与游客面对面,拉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受众不再仅仅是“只可远观”,而是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在时代发展进程中,非遗往往在生活实践和社会互动中产生并发展,依托于“人”本身并且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活态”就是其存在的方式。
“在不违背非遗传承的概念的同时顺应时代的需求,逐渐适用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非遗只有深入到受众日常生活中,才能够不断释放每一个时代非遗文化的魅力。”
目前,中蒙俄三国正在全力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尼山非遗小镇所处的地方是万里茶道的必经之地——古驼道的白道村,这个村庄保存了距今上百年的古树和古道。“我们通过对非遗元素的定位,以沉浸式布展的思路打造了一个原生态的村落。在融入了8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小镇就形成一个露天博物馆,不仅能够观赏,也能让非遗“活起来”,游客也能参与其中,更具有使用价值。”
“莫尼山的礼物”文化创意产品展区内,可以看到各种传统的蒙古族皮画、皮具、马头琴造型的U盘、书签……精美的文创产品呈现了蒙古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
贾宏伟告诉记者:“‘莫尼山的礼物’既是品牌定位,也是一个精神词汇。这个品牌主要输出属于莫尼山非遗传承人的品牌文化的文创产品,致力于将蒙古文化创意落到产业化的产品转化上,让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实际用到这些文创产品,这也是对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传承。未来我们将依托蒙古族皮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以万里茶道商道上发生过的故事为创作主题打造文化IP、衍生文创产品。”
非遗活态传播需要手艺人与产业链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是蒙古族出身的权威非遗研究学术专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整合的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附着在那些传统生活方式上的文化事项的改变乃至消失。我们希望通过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比较好地传承下去,一些有基础的项目甚至能得到比较好地复兴,一些已经走出人们视线的文化项目也能尽可能地保留一些样本。”
莫尼山非遗小镇的非遗艺术博物馆收集了许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遗珍,宋元时期的皮画、明清时期的唐卡,它们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心中对于传统的珍视和向往。
在非遗艺术博物馆中,“蒙古马”文化以及“蒙古马精神”以传承有序的文物、精心制作的非遗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当非遗技艺遇见蒙古马,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皮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贾宏伟一直致力于民族皮雕画技艺的传承。
“我也是一名匠人,传承非遗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搭建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我们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工作室,让他们讲述自己与非遗项目的故事、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他们的家族史,结合我们的非遗研学项目,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我们还编辑了地方非遗项目的教材,把非遗传承融入孩子们的课堂,打造非遗研学旅行,让传承教育更加有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万里茶道老街独特的民族风情,建立代表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手工艺的展馆,给手艺人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的团队将会推出更多非遗手工艺半成品,届时会有非遗传承人现场亲自指导制作,让走进小镇的游客都能感到这里非遗工匠精神的传承。这是一种极好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以此带动小镇产业链的发展。” 贾宏伟对小镇的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除了展示功能和学习作用外,莫尼山非遗小镇很注重非遗产业发展的作用。遗性质的文物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不可再生性,以博物馆展陈的方式来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非遗要想进行“活态传播”,就需要手艺人和产业链合作,非遗的发展也产业链的支持。
如何打造好“非遗”这张名片
目前,小镇每年会下单10万个非遗技艺手工DIY材料包,将繁杂的传统技艺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将非遗文化与所学各科相融合,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在体验、玩乐中了解非遗知识与文化。孩子们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起到更大的教育意义。
要打造好这张“非遗”名片,守住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才能吸引住更多的人来草原游玩,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很多国内外的游客来到莫尼山非遗小镇,亲眼见到了各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才知道内蒙古有丰富多彩各色各样多的非遗传承。
在深度互动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被国内外的游客倾听。亲身体验、见识到高超的技艺和完成的艺术精品,参与的游客心中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大家丢弃了,可能没有这个小镇,有些非遗项目就不存在了。我们将这些非遗项目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故土,并且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让孩子守住自己的文化,才有美好的明天。”贾宏伟对记者说。
有政府支持,我们可放手一搏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给予莫尼山非遗小镇展示的机会,逐年加大了对小镇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地域文化,了解非遗传承和保护。小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坚守使命的同时也积极配合省、市、区三级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的承接工作,从2019年初开始,小镇组织非遗中国年、马博会“全民点赞蒙古马精神”系列活动、国际民间艺术节参观团、文化博览交易会等大型活动。
“政府帮助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让我们可以放手一博。”打造特色小镇也需要一部分当地特色美食的加持,因小镇地处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极高,使得非遗美食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后来经过与政府、环保部门多方沟通,地方政府也给予小镇一部分的空间,发展非遗美食。与此同时,每逢小镇举行节庆活动时,政府都会派各个职能部门来配合小镇的工作,例如交警、城管、医疗急救车等等,为小镇的安全、交通、医疗提供保障。
2018年6月正式开放至今,小镇已经接待了300多万游客,进行了非遗传承研习活动3000多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小镇客流量为30万人左右,比上年减少10 %,总收入为1000万元。游客群体主要以周边省市游客和区内自驾游游客为主,来自呼和浩特周边及外地的游客占到30%。
2021年,小镇的游客量和营业额较去年有所增长。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公众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迎来了一次集中释放,小镇共接待游客1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预计今年的营业额会在去年的基础上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