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2021-06-18
收藏

关键词 经典诵读 阅读课程 课外阅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李 锦

“阅读是中小学学生的核心学习技能,是最基础、最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在育人方式全面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实施跨学科的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构建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是时代亟需。”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江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陈冬新写在《中小学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这本书前言中的一段话。作为一名中小学阅读教育的研究工作者,5年多来,陈冬新带领团队致力于推动中小学阅读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力图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层面推进形成中小学阅读教育的长效机制。跟随陈冬新的视角,在了解青少年阅读教育创新发展历程的同时,相关力量该如何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回归青少年阅读研究, 从重拾出版和教育初心开始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跨学科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研究?我的回答是,回归我的两个初心。”说起初心,多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陈冬新谈到,出版行业的职业属性就是:出好书。在出版界转型升级的大变革背景下,随着出版的商业化过程,对于“出好书”理念的坚守至关重要,甚至成为出版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考验。“首先在我们自己的职业当中,要有担当和坚守,也是出版业的基本功,‘分析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我们好书的读者到底在哪里’。”陈冬新长期从事青少年阅读方面的出版工作,在对青少年读者群体进行调研中发现,在青少年阅读中普遍存在三个现象:一是家长对阅读的引导缺乏,大部分家长对于如何陪伴孩子阅读仍处于无方法的随机性状况。二是出版行业中图书编辑对青少年群体“读什么、怎么读”的阅读引领力不够。三是学校对阅读的教学还处于语文学科中对于阅读技巧性训练阶段,而缺乏跨学科以及对各个学科全面视野的专业化阅读指导。从图书出版业到家庭再到学校,对于青少年阅读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这样说,我对于出版业出好书的初心和教育育人的初心正好交叉在一起了,所以我想结合这两种初心,对青少年阅读做一个深度研究。”

构建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

阅读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第一课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期、饥饿期。0~15岁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石,是全民阅读的“最先一公里”,如何抓住“黄金阅读期”对青少年进行专业化阅读教育,使青少年阅读做到“有书读、多读书、读好书、有效读”,是人生阅读中能否走好“最先一公里”的关键。对此,陈冬新进行了长达5年的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建设。“我和我的团队首先提出来需要对青少年阅读进行专业化指导,不仅是全民阅读上的专业化,而是将中小学阅读上升到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层面进一步推进。”

陈冬新认为,她所提出的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三个层面。首先,要创立跨越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全学科的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如今“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的天下”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但这种重视还限于语文学科中,对于其他学科的阅读、跨学科的阅读,以及对于阅读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仍然重视不够。“我们不仅要在语文学科上强调阅读,各个学科都要强调阅读,特别提倡学校把阅读作为校本课程来开设。”陈冬新谈到,在新时代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育人体系背景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推出,针对全学科和跨学科的阅读课程建设,可将学科分为三大类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一个是人文的,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科学的。按照这三大板块,进行跨学科主题阅读课程研制,按文学经典阅读课程、人文经典阅读、科普经典阅读三个方面分类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自然素养等。

其次,提倡打破学校围墙、学科壁垒构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行走阅读课程”体系。除了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阅读课程以外,随着社会实践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打破校园围墙以及学科界限的行走阅读实践活动也是构建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渠道。陈冬新将这一方式归纳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带着课本去旅行;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要带着读物去旅行,根据线路来制定孩子们选择带怎样的读物以及相关教育资源;最后一个阶段是带着问题去旅行,行走阅读课程是基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最后,是提倡基于整本书的阅读。以整本书为载体,由学科教师从各自的学科角度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引导、交流、展示等主题活动,达到阅读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课堂内外的科学衔接、学科之间的跨界与融合。

调动出版行业力量,

跨界助力青少年阅读教育建设

“无论是校内的学科阅读课程改革还是校外的行走阅读教育,它都离不开出版界。”陈冬新回归到采访一开始所讨论的关于重拾教育和出版初心的问题上,“出版就是为我们的教育服务的,不管是成人教育还是大中小学教育,都需要出版提供阅读书目和教育资源支撑。”一直以来,出版界都有研究阅读的热心人士。目前,在青少年阅读教育研究方面,国内部分出版界人士牵头组织教育界专家、学者,在儿童阅读的不同领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阅读分类分级的研究上。例如,朱永新牵头的新阅读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阶梯阅读”概念,其团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联手,从2011年开展了从幼儿到大中小学阅读书目的阶梯性分段研制工作,于2014年陆续推出“中国人阅读书目丛书”等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面对出版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壁垒,出版行业所提供的图书资源与校内外教育体系衔接的适应性以及应用方式存在断裂。针对现状,陈冬新提出“出版业要走在青少年阅读研究的前列,打通教育界与出版界,引导行业自身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跨界研究。呼吁出版行业与教育界联手起来,推动实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理念的跨学科阅读课程改革。”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出版业要发挥长期以来热心于跨界推进青少年阅读工作的优良传统,搭建更多专业化平台,和教育界联合攻关,真正形成以政府主导统筹学校、研究机构、出版行业等各方参与的中小学阅读的长效机制。

乡村阅读教育,

缩小阅读差距的有效方式

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美国教育研究者赫希在《知识匮乏:缩小美国儿童令人震惊的教育差距》一书中指出:“我们只有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才能实现保证每位学生人生起点公平的目标”。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础是阅读公平。

早在2016年,陈冬新就已经带领团队从出版业的精准扶贫角度出发向全国人大提交有关缩小城乡间阅读差距的提案。陈冬新始终认为,乡村阅读和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起重要作用。“阅读起点公平应延伸到乡村振兴中去。乡村教育到底如何发展?在强化乡村阅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作用下出版业应该如何配合乡村地区青少年阅读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耕读教育。所谓的耕读教育首先是劳动,其次是学习(阅读)。“当看到这个政策文件时,我十分兴奋,感觉到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是具有前瞻性的。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提出是乡村阅读教育过程中一大突破。”推进乡村教育有三个重要维度,陈冬新提到,“首先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其次是阅读出版的问题,最后是要有真正热爱乡村的教师来做乡村教育”。这三个维度的实现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乡村阅读教育的落实与发展,而乡村阅读出版是最便捷实现的路径。

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陈冬新带领自己的团队正在探索发展乡村耕读劳动教育的新模式,“这个新模式实际上就是把乡村阅读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实际上耕读教育是回归教育初心。”近年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城乡儿童阅读差距大,陈冬新反复强调“坚持阅读起点公平”的重要性,因此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重新定位乡村教育的发展新模式,找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打通教育界和出版界壁垒,为乡村教育寻找新的出路和方向。

陈冬新最后说道:“如果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中小学实施跨学科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为之做点什么,那我的这次呼吁还是蛮有价值的。”“面对无论多大的困难,不要焦虑,回归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就一定能解决问题。”陈冬新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中小学跨学科阅读课程体系的艰辛与坚守,并且一直在路上。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