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编辑手记:记录新时代青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王佳伟 | 2023-09-19
收藏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大有书局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记录一线支教老师的感人故事和中国乡村教育的变迁。 

图片1.jpg

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

作者:张述

出版社:大有书局

ISBN:9787807721024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定价:58.00元

缘起:从偶然相遇到感慨万千

2018年,我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一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宣讲会,那句“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的某个部分。后来,在对支教项目的持续关注中,我了解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温馨故事。如支教老师范雪飘有感于班中留守儿童因缺少与父母的沟通而衍生出的种种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利用暑假的时间,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老营中学出发,先后走访了昆明、东莞、上海、青岛、忻州等12地,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带着孩子们的照片和写给父母的家书,进行了一场跨越祖国南北的特殊家访;杨敬典在缺乏音乐教育的乡村小学组建乐团,指导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学生爱香从零学起,一年多后,爱香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农村的选手,站上了勃拉姆斯国际音乐大赛的舞台,并获得了非专业少儿组的金奖;康健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后,放下曾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光环,婉拒了诸多邀请,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致力于为中国农村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育之路……

纪实: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早在2016年,《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一书的作者张述就以记者身份深入走访过云南、广东、广西的几十所农村学校。这次约稿,他欣然应允。张述长达7年的关注,赋予了这本书足够漫长的时间跨度,足够多元的讲述视角,足够全面的情景展示。

在沟通时,我就如何避免素材的堆砌和单调的叙事与张述进行了诚恳的交流。也许支教故事大多是相似的,严谨认真的备课授课、父母一般的贴心关怀换来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心理的成长;但我们都知道,这样轻飘飘的一句话背后,有着一条又一条“小鱼”的人生从此改变,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个故事都直抵人心,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呢?

首先,从大的篇章结构上,我们划分了三个维度。“育人篇”主要讲述支教老师们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遇自己篇”主要讲述支教老师们在这段支教经历中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时代篇”主要讲述支教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乡村学校校长等,展现乡村教育强大的内生力量。其次,在细节着墨上,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双视角等多种方式讲故事,避免单一叙事的枯燥重复。最后,为了更好地展示支教老师对乡村学生的启迪与改变,拉近书中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从众多乡村小诗人、小画家的作品中精选了5组,以手绘诗卡的方式随书附赠。稚嫩的笔触下,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思想和肆意奔腾的创意展现。

编余:中国未来的样子

出版事业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传承文明、启智增慧、引领思潮、凝聚思想的社会职责,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达中国理念的使命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当代出版人的使命。

师范院校毕业的我,始终记得校图书馆前“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刻字石。书中这些在乡村教育一线发生的真实故事,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这本书是志愿服务于乡村教育的支教老师的缩影,也是广大胸怀教育理想的乡村教育者的缩影。他们凭着一腔孤勇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一次次教育接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对乡村的改变,看到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供职于大有书局,系《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一书策划兼责任编辑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