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话语即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建构。新时代,转化并建构真正属于人民大众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同、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研究》一书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二级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吴荣生撰写,由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本书聚焦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突出“转化”思维,围绕克服马克思主义话语“弱化”问题展开探讨,为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了理论层面的阐释和实践层面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研究》全书近30万字,主题突出、论证严谨。作者从话语体系的维度切入,对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鲜活生命力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书呈现学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历史回溯与现实思考相结合、问题导向与对策探寻相结合三大特色。
第一,学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性建构旨在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的话语武器和理论武器,在理论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统一。本书以话语理论为支撑,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权、话语体系、话语转化的理论研究成果,搭建了与本土实践相契合的研究框架。作者基于话语理论,结合本土实践,观照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及其转化性建构涉及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环境,以系统性的话语研究思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过程中的原则、要素、逻辑等问题展开分析,提供了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实践指导。
第二,历史回溯与现实调研相结合。把握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是新时代建构立足大众、关注大众、属于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一方面,本书以历时性视角全面回溯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核心的革命话语体系、以“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建设话语体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的发展话语体系和以“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心的改革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本书融入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根据青年大学生、党政机关人员、企业职工和农民等不同群体特点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以共时性视角获知不同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认同程度、接收习惯等,扎实的基础调研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问题导向与对策探寻相结合。明确的问题意识是研究开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关乎党的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等,是决定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的关键因素。本书问题意识突出,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展开,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学术领域、日常生活领域、主体领域等特定场域中马克思主义话语“式微”甚至“失语”的具体表现。作者据此指出,回归大众,建构讲得明、听得懂、学得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失语”的关键。要结合时代要求、实践要求、人民要求,从话语主体的统一转化、话语对象的分众转化、话语内容的分类转化、话语方式的多样转化、话语场域的开放转化、话语交往的多元转化、话语逻辑的换位转化等七个维度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型建构,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书作者理论功底扎实,融合中共党史党建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清晰的研究思路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化型建构提供了富有创新性和时代特色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转化性建构的知行合一,为新时代引导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学理支撑、实践参照,有助于领导干部、理论宣讲者、思政工作者等提升大众话语能力、全面优化理论阐释与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