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写《人间红楼》,将红楼人物的人格分成“清”“浊”两大体系,这也是曹公的本意、清浊是人世的精神向度,人都是人世之人,既在人世,就得经营,不管如何经营,这个向度总是无法割弃的。这正是潘向黎以现代性的社交、职场与权力视角来解读红楼人物的高明之处——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沧浪之水,濯涤人生总有清浊之惑,放不在这个清浊执念易成负累,看得太明白就是痛苦,全放下了连自己都看不起作自己……。
这永远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式样的命题,但其间也存在很大的调和度。有的人言之也清,行之也浊,有的人清浊不辨,混沌一生,大部分人辗转于清浊两界,随波逐浪。苦的是至清至美,将短暂的一生活成了精神图腾。
清浊有分,始自于《黄帝内经·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按这个说法,浊气来自于食物,清气则得之于天——这是古老的医典理论,由清浊辨明人的体质,再后来的哲学里演变为气质的评判,人格的比喻,世界观与伦理的界定。以致于清浊之分成为了文化的洋洋大观:浊气是物质的,而清气是精神的;浊是世俗的,而清是超凡的;浊是高度功利的,而清是高度理念的……按照西哲的体系,浊可能就是马里亚维利式的,笛卡尔式的,清可能就是谢林和诺瓦利斯式的,尼采式的。
作为写作者清浊分明是他的道德命题和审美标准,比如“浊物”一词频繁借宝玉之口说出。第五回“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第二十回:“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第十七回贾政命宝玉题诗以试清浊。宝玉在观念上是清浊分明的,但实践中又是糊涂的,既看错了尤三姐的清,也不认王熙凤的浊,只有和他最亲近的几个女子拿捏得明白,因为这些女子又都是最醒目的。作为评论者的潘向黎重点谈的不是宝玉,而是在清浊两字之外探幽发微,洞明世事,直指如何才能活成一个既成功又有范的女子。
林黛玉最有范,潘向黎却说她只有眼泪。晴雯也有范,她活得痛快,活得真心,这像极了我们人人都乐于打交道的那些朋友:坦荡豪爽又有才气,还特有趣,不是在见你就是在见你的路上不辞劳苦。但她无可避免地堕入人生经营的黑洞,因为她过于明亮活泼,当你当她是铁闺蜜的同时,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一个轻狂无用的废柴,她所得罪的又往往以所谓的“豁达”去掩盖,危机逼来也浑然不知。
这是何等巨大的认知落差,一个人的人格分并非等于于能力分和印象分,一个不甘置身浊流的人往往等同于在安放自身的困境:可能周围的人都在欣赏你,但真的没有人依赖于你——最令人绝望的是,当你离开的时候,连最好的朋友都只是在为失去了一个值得欣赏的对象去惋惜,而不是别的!
潘向黎指出晴雯濒危时,贾宝玉最在乎的竟然是她有没有喊出他的名字,而不是别的——这就是做到极致的朋友情义。这个看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论,潘向黎于细节中洞察人性的本领绝不是世事分明可以总结的,而是她能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般深潜到人人物的潜意识中,在那里人类的本能意识、原始道德、生命体验在无垠地旋转,最后得出什么样的行动,永远不是一个单向度的选择,永远是自私和表现之间的灵魂拷问,是各种直观自觉与后天道德与规则绑缚之间的搏斗,这正是《红楼梦》在心理场上的可怖之处。
相比之下,王熙凤对浊的把握便是浊出了最高水准的浊。她是最谙规则也是掌握规则的人,更是把规则装扮得清朗的那个人。她既有驾驭刘老太演好小品和戏耍贾琏的小机灵,更有在大观园里立规矩教礼数的大智大勇。不要去问活得累不累,对于任何天赋都不应有这样的质问,天才从不以自己的天赋为累,包括作人精。潘向黎形容她的控场能力和气度都非比寻常。连动不动把“浊物”挂在嘴边的宝玉都要欣赏她,服她。浊的高境界也是一种清,因为浊不出破绽,浊得太干净。然而她的结局依然是悲惨的,太信任自身精明的人同样充满不自知,她对自身之外的其他力量永远考虑得不够清晰。尤其是那种叫做命运的力量。
潘向黎从不顾忌自己对探春的激赏:对于贾府的危机与冷酷,她能团结力量,能反抗不公,能热情更能冷笑。最重要的是她拒绝和其他人一起烂死在又脏又臭的泥潭中:“探春是入世之人,她活得很努力很明白很扎实,她的荣耀、成功和痛苦、酸楚都来自于人——身边的人,以及能左右家族命运的人。黛玉心中只有一个宝玉,没有众人;探春正相反,她心中没有儿女情长,眼中看见整个人世间,人潮汹涌,众声喧哗。为人筹划,为人所累,为人所苦,但她也在与人的对抗中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探春以女子也可象男人一样立一番事业的豪言,最后对抗了那个生而为女的不幸时代,潘向黎以高度的人物评价完成了《人间红楼》的人间理想。探春立于浊流而不失其清,志于清流而不惧其浊,能反抗,但绝不叛逆,能自立,但绝不孤冷,不仅成为《红楼梦》中的觉醒者,更能为成功表率。潘向黎敏锐地把握到《红楼梦》绝不仅仅是叔本华式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且是一部实践者之书,社会革命之书。
关于红楼中的清浊之辨,最后是明代文人屈大均的一首词可以作为结论,充满了解脱的智慧,也隐约透露着风雪中贾宝玉辞别的身影:“不濯缨,但濯足。不见沧浪清,但见沧浪浊。浊可濯兮何必清,清斯受辱浊斯荣。君今但濯无清浊,清浊都忘志即平。”
《人间红楼》
潘向黎 著
定价:79.00元
ISBN 978-7-5594-8530-4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