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胡杨的种子》,是作家王瑟最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以时间为轴全景式地展现了塔里木大学创立至今的艰辛历程与不凡成就。在透视历史纵深与呈现时代格局的同时,王瑟以深邃的思考和具有“在场”感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空间,使万千读者仿佛置身于遥远而神秘的塔里木、并亲身经历了那段辉煌的“文化垦荒”岁月。非常难得的是,作家王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与近400位采访对象丰富而庞杂的讲述中,精心拾取、编织、熔炼……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巧妙地融合、串联在一起,还原了塔里木大学建校办学的历史面貌与时代特写,既揭示了其“平凡孕浩气,寒岁显英雄”的内在动因,又生动展现了200多位师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讲述了他们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坚韧的品质成功突围的大不易。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更是对集体记忆的深情唤醒,形成了一个连贯而引人入胜的叙事整体。
西周穆天子昆仑巡狩、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唐代玄奘西天取经……追溯往昔,塔里木大地上记录着诸多历史壮举,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亦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原本荒凉、贫瘠的绿洲带来了繁荣与发展。消失在大漠深处的滔滔母亲河——塔里木河,日复一日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沧桑。进入历史新篇章,“塔里木盆地沉睡了上万年的过去,被定格在了1957年。”这一年,光荣的兵团第一师向亘古荒原进军,拉开了一场大开发的时代帷幕。“人人开荒、各个种地,亦兵亦农”、“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的精神深深流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血脉当中。万里奔赴,踏破山河,他们响应号召,服从命令,保家卫国;千里戍边,铸剑为犁,他们生产建设,战天斗地。亘古荒原上,造福人类、造福祖国的理想信念就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责无旁贷和当仁不让的使命与追求。
作家王瑟以其“在场”的感知与“行走”的阅历领悟着大漠荒原的可怖,“看见”了垦荒初期的许多微小细节,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军垦战士战天斗地的生动面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垦荒故事,为特定时代革命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涂抹上了一层迫切、冷峻的严肃底色,也因而让这首乐观、浪漫的青春之歌延宕出厚重、深沉的历史回响。昔日的塔里木地形错综复杂、胡杨成林密布,即便是当地人深入林中也时刻面临着迷路走失的危险,初来乍到的小战士也不例外,他驾驶着车辆在荆棘与杂草间迷失了方向。风掠过沙丘的起伏消弭了他的呼喊,却留下那些不知来处、不可捉摸的低语,夜幕降临,大地被难以名状的恐怖笼罩。无论他如何奋力奔走与寻找,都无法阻止自己步步失落在深邃阔大的神秘之中。而负责勘探工作的林海清一行人,在这繁星闪烁、无边无际的大漠荒原上,点燃了熊熊篝火。他们围坐在旁,讲述着过往打鬼子的英雄事迹、共患难的人民群众省下口粮支援抗战的感人事迹,以及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与明亮的希冀:开垦荒地、创办农场,让各族人民从此远离饥饿与苦难。在革命浪漫主义的照耀下,一群年轻战士挥洒着奋斗的青春,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他们用炮弹皮制作的坎土曼开垦塔里木的处女地,可这片土地却并未轻易给予他们以丰收的馈赠。在这片古老大地上,来自内地的种植经验显然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塔里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不相信眼泪,也辜负了战士们辛勤的汗水。纵使战士们怀揣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不懈拼搏,却仍然难以让那无情的盐碱地焕发生命的光芒。毫无疑问,奇迹是奋斗出来的,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正是一次又一次艰难而痛苦的实践,终于换来了宝贵的真知灼见——唯有科学种田,方能征服这片贫瘠的土地,使之焕然一新成为铺满丰收希望的沃土。
英勇的三五九旅建立了伟大的文化垦荒事业——从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农垦大学,再到塔里木大学,三度更名,风雨沧桑,初心不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英雄们的独特气质和崇高精神给这所依靠“抗大”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办起来的“沙漠学府”,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注入了不可磨灭的前进动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质条件激越着师生们的闯劲与干劲。半耕半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凭借一双手和“入学三件宝”在大漠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劳动建校;发扬精神、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当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闫春雨、许瀛塘、敖永余等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们,受时代的感召来到塔里木安家;“从乡土中来,到田野中去”是张锐、王新建、李志军、万素梅们致力于农作物品种改良、农牧经验传授的真实写照……塔里木大学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培养了季钦瑞、曹龙妹、陆彩娥、马国珍等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戍边人才,为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南疆许多年轻人向往的精神高地、追求知识与实现理想的殿堂。
综合上述,可见《胡杨的种子》不仅是一部关于塔里木大学的报告文学,更是一曲关于理想信念、坚持与梦想的时代颂歌。《胡杨的种子》让我们看到了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感受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知识照亮未来的强大力量。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功地将一个遥远边疆的教育故事,转化为了具有普遍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新时代叙事。
(供稿:张丽霞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