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作家闫晗的新作《跟着名家学写作》。作为一个从事编辑工作十余年的人,终日与文字相伴,阅读是日常,而好书和真诚的写作者却难得一遇。当我从头至尾翻阅了《跟着名家学写作》后,真真切切被作者精心捧出来的写作技巧击中。
《跟着名家学写作》作为一本阅读和写作的“北冥神功”,自然少不了如何习得出神入化境界的丰富“招式”。但这本书不是冰冷的工具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带着体温的笔记。读书的过程中,我像是拿到了学生时代班级里那个总是信手拈来就写出一篇范文的写作高手的读书笔记,得以窥见范文是如何在她的笔端流淌出来的。而书里的那些名家经典和由此归纳的写作经验,仿佛都与学生时代的自己有了奇妙的连接,有些记忆因此在身体里苏醒过来。这是这本“北冥神功”于我来说的另一层意义。
中学时期,虽然自己偶有习作被当作范文在班级传阅,但仍时会有被作文支配的恐惧时刻。生活经历乏善可陈,写作文常常会面对一道题目时无话可说,甚至灵感枯竭到无法为题目输送一个完整的句子。记得初三寒假,语文老师布置了写日记的作业。寒假生活单调、沉闷,并不是每一天都有可以塞满一页纸的大事小情值得书写。无奈,我绞尽脑汁总算拼凑出一本“无所事事”的寒假日记交差。
在读《跟着名家学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回想起这段编日记的经历。我想如果能带着书中提到的写作方法回到过去,大概可以拯救那一刻困窘的自己。而在做了多年文字工作,阅读了大量的学生读者来稿后,我也早已明白,没有广阔的生活阅历并不意味着只能一味编造虚假故事,而是如作者所说“其实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有发现的眼睛,一样可以写得精彩”。所以,如果在写作时本该属于你的文字精灵却集体出走,不妨尝试书里的写作法宝,让文字找到回来的路:像福尔摩斯一样观察,像演员一样体验生活,像磁石吸铁一样去阅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些大巧若拙的技能,是构筑自己的写作素材库的基石。
而在这之后呢?脑袋里的文字即使归来,也不会在稿纸或键盘上自动排列组合。在灵感帮助写作者确立了主题思想后,下一步的骨骼搭建和血肉填充,同样是捏合出一篇精彩文章的关键。作文时,如何能巧妙地运用素材?如何让文字表达更有画面感?如果要描写景物,有没有什么诀窍?怎样能写出生动的细节?对于这些很多人写作时的痛点,作者在《跟着名家学写作》中,打开一扇扇文学作品、影视综艺的窗口,让名家名作中的光芒透进来,照亮读者的写作之路。
比如,修辞的运用是语言肌理塑造的重要方式。在编辑工作过程中,我时常会看到有的投稿会在其中运用比喻句,但却没有跳出窠臼。时光比作流水,脸红像苹果,着急是热锅上的蚂蚁……这种俗气的比喻已经不会为文章添彩了。如果想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句,对世界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重要引擎。向大师取经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名家作品中惊艳的比喻句,福楼拜将烦恼比喻成蜘蛛结网,木心说一个人丑是“丑得像一桩冤案”,钱锺书形容嫉妒的感觉“像火上烤的栗子,热极要迸破了壳”……作家以两个平凡之物在文字的星轨中碰撞出奇喻,对普通的写作者而言,通过本书,加入与作家对话的行列,就像是在散发着光辉的文学星系里,采撷他们遗落在字里行间的星屑。
只有对自己诚实的人,才能在写作时奉献自己的真诚。品读《跟着名家学写作》的过程,像是一边跟随作者闫晗的脚步领略文学巨匠的笔底烟霞,一边学艺酿造滋养自己写作的清露。书里涉及100多位中外作家、名家和110多种名作名篇,还有60多种经典影视作品,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博学强记。很多人在阅读时可能会好奇,作者是如何输入如此巨量的信息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或许可以说明:今年央视春晚中有首歌曲叫《岁月里的花》,里面有句歌词“你看总是有人手握尘埃又撒出朝霞”,对她有所打动,便随手记录下来发在了朋友圈。
这部作品大概就是作者持续地俯身在名家名作里淘沥而写就的,她是写作的长期主义者。这么多年,她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深情凝视,专栏作家、《青年文摘(彩版)》副主编、阅读写作课老师的多重身份,既让她需要像一个侦探,拿着显微镜在文学、影视作品里破解阅读写作之道,不断输入,也让她深悉学生作文,甚至想提高写作水平的成人写作时的难点,于是倾囊相授,向需要的人提供了一架写作的望远镜。这正如书中所言:“向顶尖名家学习,像作家一样去思考,瞄准月亮,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文字世界的生态正在经历剧变。但即使自媒体写作可以按分钟计算传播效果,即使AI能够批量生成情感充沛的文字,名家名篇仍是文学世界里的永恒的星座。而当我们像作者一样,将其装进写作的行箧,领悟写作的真谛,保持对文字的本能忠诚,最终总会经过一条缀满鲜花的小径,通向的目的地是我们自己笔下的世界。
(作者:于友杰,《青年文摘》杂志编辑)
《跟着名家学写作》
作者:闫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