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英至少两次误判了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不要对沉默的大多数视而不见

郑渝川 | 2024-11-12
收藏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来自中国的学者、任教于南开大学的熊培云从华盛顿到斯泰特科利奇,再到芝加哥,问过很多人,获得的答案都是人们将投票给奥巴马。

熊培云觉得诧异。他在《人类梦想家:从托马斯·莫尔到埃隆·马斯克》这本书中写道,因为他问及的大多数是黑人、拉美人等少数族裔,询问的场所多是底层聚集的地方。而且即便问到了白人,也是最容易心怀理想的年轻人。再加上芝加哥本身就是奥巴马执教了12年的地方,原本是其票仓、根据地和精选总部。

2012年的大选以奥巴马获胜告终。但熊培云开始意识到,如果抽样出了严重问题,就会造成一种政治错觉或者说幻象。

熊培云这些年来相较过去颇为沉寂。事实上在2012年前后,他在公共舆论场、公益等领域非常活跃,在意识形态谱系上当然倾向于自由主义,推崇民主、共和、权利等价值。但不同于其他很多公共知识分子,熊培云显现出很强的反思意识。

在书中,他这样写道,“(我)想起了心理学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不经意间,我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上可能出现了疏漏,而这也是很多人时常重复的错误。一个人如果只是通过自己有限的经验、有选择性的圈子以及他所悦纳的媒体来理解一个时代,这将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在这种自我屏蔽、人以群分的回声屋里,一个更广阔的不为我所知的世界被忽略了”。

正是这样,在2016年对于美国总统大选的观摩,熊培云对于选战之前美国媒体、公共知识分子、娱乐圈压倒性地表达对希拉里的支持,而唱衰特朗普的言论,就有了很清晰的鉴别力。他写道,“其实支持特朗普的人一直大量存在,而且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日俱增,只是他们被美国主流媒体的政治正确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甚至,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许多人仍然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书中写道,2016年大选结果揭晓时,有作家朋友给他发来短信,“看到朋友圈里一片哀号希拉里输了的人,真想屏蔽了图个干净”。

熊培云说,自己当然认同全球化的价值、崇尚自由民主,但是并不忽视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

特朗普2016年和2024年两次胜选后,都引发了美国国内一些群体的愤怒不满。熊培云写道,“如果读者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会知道新闻从来就是一个断章取义的行当……绝大多数人在照片之外按部就班地生活,而不是”嘶吼着、不满着,“这就是被媒介忽略的真实”。

熊培云继续写道,他本质上相信美国自由主义者推崇的对弱者的同情、对公正的渴望等,向往生活自由、文化多元,但他“对人性多了一些警惕的怀疑。人固然有利他的倾向,但从本质上说我更相信人首先是利己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无论古今,社会变革的结局,确实大权落入黑暗之子的手中的原因,答案是这些人处处为自己着想,迎合人性中国幽暗的一面。

“在美国诸多左派媒体与知识分子那里,许多声音被忽略了,包括很少在政治正确中现身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现世关怀与切实利益”。他在书中援引了一位美国学生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回音室中,以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样持有类似的理念,是时候走出来了。”

《人类梦想家:从托马斯·莫尔到埃隆·马斯克》这本书回溯了美国的开国历史,意味深长地提及富兰克林展现出的“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的态度。事实上,富兰克林的这种做法,极大地增进了他在政治议题上所可能收获的支持,按照富兰克林的叙述“由于我谦逊地提出了我自己的见解,这些意见反而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少引起人们的反驳。当我发现我错了的时候,我也不至于过分懊丧”。

为什么要专门提到“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呢?事实上无论是回溯近代的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革命,以及中国革命、俄国革命,都会发现,理想的政治议题或者号召在现实面前往往不可避免大大走形。

美国开国时,政治精英们设想的是建构一个理想国、纯净的国度,没有消费主义,不酗酒,没有赌博,不跳舞,甚至不能自渎。《人类梦想家:从托马斯·莫尔到埃隆·马斯克》书中指出,底层民众有着自己的美国梦,并不被革命者的禁欲主义蓝图牵着走。最终,大众的小日子梦想,压倒了精英们的纯净国度理想。在政治问题上,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跟随人性,细水长流。

所评图书:

图片19.png

书名:《人类梦想家:从托马斯·莫尔到埃隆·马斯克》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