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游戏》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是乔治·古德曼,他在1968年化名亚当·史密斯出版这本书。
这本书刚出版时,在华尔街广受欢迎。《华尔街日报》当时报道时也不禁感慨,一本宣称市场是非理性的书,居然能卖得那么好。
这本书在56年前就指出,金融市场是非理性的,而且机构投资者并不比小散聪明多少,只是掌握了更多信息。这两点在而今而言,大概已经算得上是常识,但在几十年前,至少很多资本机构的从业者以及经济学家有异议的。
乔治·古德曼为什么要化名亚当·史密斯呢?这是对经济学开创者亚当·斯密的一种致敬。
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对于资本市场甚至整个市场的描述,在乔治·古德曼看来,资本市场是一场游戏、一种博弈,可以被理解为与运动、嬉戏、玩乐、比赛相似的活动,又可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对其结果实施持续考量的对象”。
书中很清楚地指出,无论证券投资以及相关的分析如何趋近理性化、科技化,可以量化的因素仍然是有限的。事实上,一些顶级投资者,无论在这本书写成时的20世纪60年代,还是现在,从来不会按照GDP、减税、汽车产量等数字去讨论股市,而是讨论某一时刻的现实与时间是否相符。
乔治·古德曼实际上已经在书中接近于得出几十年后被概括为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在他看来,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而在书中探讨不同股民的买入理由时,就清楚地指出,很多买入者投资仅仅是因为对某个企业/企业家有好感,又或者是因为将投资买入委托给资产顾问,还有就是因为融入群体的需要,跟随投资。
书作者也清楚地指出,选股组合映射出选股者的人性,“市场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复合体……群体的思维……难以捉摸。不过,只要你有足够的事件去观察,去品味,你总可以在细微的举动和不成熟的诡计中间找到蛛丝马迹”,也就是群体心理可以简单归结为小聪明。
这本书引用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一书的基本观点,认为群体的组成无论个性、职业、生活方式、智力是否相同,都会被改造为群体的一员,继而拥有共同思维,使之情感、思维、行为模式完全不同于孤立状态下。书中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上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为据指出,市场上的群体行为并不以理性支配行为,但是却觉得自己的做法符合理性。简言之,“以贪婪和恐惧为本质的群体构成了市场”。
书中还谈到,图表分析法从来就不适用于解释未来,而仅仅是对过去数据的校验。纵然,历史数据确实仍具有参照意义,而图表法的一些基本假设比如昨天真实的东西,到了明天仍然大概率是真实的等,这种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加入变化、变量因素后,市场周期绝不是机械重复过去。
在此基础上,书作者强调了股价波动会随着时间轴随机漫步,这其实援引的是尤金·法玛的观点。随机漫步的意思就是进一步否认了历史数据的意义,认为价格走势是随机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他有关随机漫步的观点,经过了进一步的修正,也就是价格在时间轴上的变动总体服从随机特点,但基于群体心理等因素导致的变化,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下去,而这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规律性特征。
所评图书:
书名:《金钱游戏》
作者:(美)亚当·史密斯
译者:陈丽霞、刘寅龙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