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经济学:东方中庸思想与西方适度哲学擦出火花

郑渝川 | 2024-05-28
收藏

《适度经济学导论》一书出自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经济史终身教授洪朝辉。这本书相较于主流经济学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美国工业化进程等重要问题,也能比较清楚地阐释中国早期经济改革的路径问题。

适度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适度因素,内涵在于寻求资源供需平衡、市场价格均衡、制度演化安排、行为有限理性、文化机制共享。按照这种理论思维,经济思想、经济政策在不及、过度、适度三大维度上对于经济发展都会起到不同作用,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摆脱意识形态迷信和理论傲慢,导正经济主体的过度保守或过度自由,纠偏政府监管、干预、规制的过度或走向反面(放任),在社会发育、民众权利、政府规制、市场自由之间寻求一个比较良好、有助于创造共赢的空间。

对于中庸思想,很多人很容易理解其中含有的不偏不倚、中正、执中等含义,但其实“中”本身也意味着权变以及中和的意思。而适度哲学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完成,由亚当·斯密进行了拓展——适度被认为是美德、理性的表现。

《适度经济学导论》这本书指出,亚当·斯密提到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本身与市场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展现了“一种看不见的平衡和适度功能”。也就是说,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结果经常相反,自利的主观欲望往往会带来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结果。这种由此带来的平衡、适度,无处不在,当然可以理解为神性结果,也可以理解为规律。按照书作者的解析,亚当·斯密首先在《道德情操论》中给适度思想、道德和观念提供了指导,并规定了内涵,《国富论》则直接反映了适度经济思想的精髓。

书作者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和逐利最大化的两大假设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及其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也反映出部分的适度经济学思想。书作者还讨论了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与适度经济学的相关性,据此归纳出适度经济学的五大特性:平衡性、均衡性、演化性、理性有限性和共享性。

所谓平衡性,指的是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市场资源短缺的前提下,探讨寻求市场供需的平衡。这一平衡,既有助于消除经济萧条,又能破除经济泡沫。

均衡性对应的市场价格均衡,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按照书作者的理解,绝对的均衡未必是经济发展的福音,反而会弱化改革、调整、发展的动能。所以,均衡性本身提示的是,要坚持适度的均衡与适度的不均衡相结合。

演化性指的是对于过去的历史的理解,尤其是过去以来的制度安排的评估要适度,防止偏见,不要过度放大优势或者缺点;而在执行今天的政策,以及推行改革时,也要不偏不倚,以理性确保理智;相应的是,预测和设计未来的方向,也要适度,要从过去和今天的鲁莽教训、迟滞不前造成的严重问题局面等吸取教训,不断致力于调整制度与市场、制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理性有限性——这无疑指的是经济主体存在缺陷、不完美。书作者强调,市场主体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完美理性,只可能在适度理性与适度感性中求得平衡,在经济效益与其他方面的效益、收益、功效之间取得平衡。

共享性则指的是个人、市场和政府之间,适度建构特定群体的共享意识、共享价值、共享利益、共享凝聚力、共享效率,可以同时发挥好隔个人、市场、政府的作用,同时抑制个人、市场、政府的缺失。

适度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适用性、可行性和道德性。按照书作者的解释,适度经济学要求经济政策有为、良为、善为以及适度而为。书中驳斥了一些经济学家基于观念和理论本位宣称任何自私、贪婪、损人的个人行为一定会自动地、或迟或早地导致全社会共利共为的结果。书作者认为,适度经济学下的政策,首先必须遵循适度守则,恪守必要的德性法则,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需求、建构社会的道德伦理需要,还要根据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的需要,为未来进行投资;与之同时,还要及时回应民意,但不盲从于民意。

所评图书:

图片53.png

书名:《适度经济学导论》

作者:洪朝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