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一书,出自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海外特聘教授吴靖。这本书详细探讨了当下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和演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参与及其影响,全球供应链常见的中断风险,介绍了未来全球制造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这本书对于政府、企业、资本等领域的读者理解全球化发展趋势,更好地研判中国经济走势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解读。
按照书作者的观点,供应链最初是简单贸易,也就是以物易物;而在近代,初步形成的全球供应链,则主要体现为原材料-生产-物流-零售的供应链,不同的主体依照比较优势参与其中。但近代延续至今的全球供应链,确实存在极其突出的不平衡、不公正的现象,很多欠发达国家融入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体系甚至没能摆脱贫穷。
书中以特斯拉、苹果、亚马逊、波音等企业为例,讲述了当代全球供应链呈现出的复杂化、网络化、动态化特征。书作者还指出,哪怕是看似很简单的贸易商品,如非洲国家出口的糖,其供应链也具有复杂性,包含着40000家公司和90000条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商业链接组成的复杂网络。
全球供应链中,竞争对手的定义相较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一业务中发生激烈竞争的企业之间,往往还会存在共享供应链,或者A企业将B企业作为外包商、加工商的特点,互为上下游。而供应链关系甚至广泛地突破了传统的行业边界——再加上数字化时代到来,企业会为下游客户开启数字化服务商业模式,形成跨供应链层级的自下而上的反馈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的风险
应该说,当下的全球供应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主导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持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结果。这一动态化的复杂网状链条,因新冠疫情的爆发,被证明存在韧性不足的问题,危机发生后也倒逼很多企业致力于增加供应商、代工商、零售渠道、物流渠道的多样化来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书中探讨了全球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和地缘政治事件(如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中美贸易摩擦),还有就是逆全球化趋势。书作者着力探讨了全球供应链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呈现出的本土化、友岸化、区域一体化。所谓本土化,指的是美国、欧洲等经济体近年来着力通过政策指引、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外贸管制政策,迫使部分产业制造链、供应链回迁。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以特朗普获胜而告终,这预示着逆全球化趋势中的本土化态势,未来几年很可能将再掀起高潮。
近岸化,区域一体化,指的是将生产或采购从距离较远的生产地点转移到就近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比如美国减少对北美之外的采购,而是寻求在墨西哥、加拿大等一体化邻国采购,鼓励其布局相关产业。从理论上来讲,一个经济体从邻国就近采购,而不是跨大洋、远距离采购或部署产能,符合更低成本,更高协作要求。但之所以全球供应链会延展如此之长,演化出如此复杂的结构,就是因为近岸采购或生产,其实并不符合经济原则。这实际上更多的是满足政治目标的一种政策选择。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以及美国的其他一些传统贸易伙伴,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加紧在墨西哥投资建厂,或选择与投资墨西哥的美国企业进行合作。
友岸采购,指的是将生产或采购从存在政治或伦理风险的国家,转移到具有共同价值观或利益的国家的过程。这个概念在2021年被布鲁金斯学会提出,2022年被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提及。而欧盟近年来也推行了类似的举措。2024年获得大选胜利的特朗普,在2025年1月的任期开始后会否选择以比较彻底的制造业回流,来取代拜登政府青睐的友岸采购,构成一个重要悬念。
《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书中还探讨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供应链制裁的政策武器,如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补贴以及反倾销、反补贴,为中国企业,以及出海发展的中国资本提出了相关的适应性建议。比如,海外发展可以将生产经营重点向供应链上游或下游移动,以规避相关的供应链制裁。
中国将如何保护供应链
中国无疑是《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主角,也事实性地成为了过去40多年全球供应链中脱颖而出的新主力。考量1980年、2020年的主要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可以发现,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在两个年份的占比均为19%左右,而中国占比则从1980年的1.7%增大到了2020年的17.3%。书作者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快速建立比较优势,并在2015年后致力于深化改革、推进深层次开放增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各产业、各领域的全过程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022年接近于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30.7%,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发展出的多个港口和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建立起全球举足轻重的电子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的数字生态系统与数字化全球化供应链。中国的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经受住了考验。
但中国当前面临的供应链挑战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劳动力优势逐渐降低,在可预期的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仍难以提高到过去的高峰水平,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提高。其次,外商逐渐依赖国内消费,而不是基于在中国的设厂继续推高出口。第三,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先进制造产业,受到美国的遏制、限制、打压。第四,近年来出现了部分制造产业连带供应链条整体外迁的趋势。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秩序变得紧张,中国产业界、企业界为规避海外贸易壁垒等限制政策而不得已为之。
书中对照了中美两国近年来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相关举措,指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助力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而美国加征关税、限制技术流动等做法则增加了全球供应链运转的复杂性和波动性。
这本书为中国增强全球供应链竞争,保障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以及中国就业者利益提出了建议:首先,要意识到自然灾害、地缘政治风险、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使得产品供应链下游呈现区域化格局,也就是缩短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的供应链条,以缩短碳足迹,减少难以避免的不可控的风险。在这方面,中国仍可以以独特优势来保障自身利益,并展现对全球稳定发展的建设性作用,比如,中国可以发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网络的枢纽地位,加快完善中国参与的覆盖全球各地的区域性供应链;又如,中国的本地市场规模,则可以与相关国家建立起产业对等开放的格局。
第二,产品供应链上游呈现全球化格局,中国应强化这方面的竞争力。产品供应链上游难以实现区域化,也就是前述的友岸化、回流本地等趋势,原因在于,原材料分布不均,需求弹性小,难以被替代。书作者指出,中国在绝大多数关键原材料的加工精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导着先进电子产品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还拥有许多品类关键原材料的高额储藏。
当然,必须意识到的是,对于中国正在致力于提高产品供应链上游竞争力,欧美国家通过在本国加大勘测、开采力度,通过资源回收来提高原材料供给效率,试图建立避开中国的多边合作来保持现有的上游竞争主导地位。
第三,中国需要在制造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技术、标准方面,提高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增强自身话语权。
总的来说,《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比较好地剖析了全球供应链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趋势,围绕中国问题进行了深入梳理,揭示了中国供应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发展成长表现出的广度、深度、弹性和韧性,对于增强中国企业、中国资本海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书名:《全球供应链超级趋势》
作者:吴靖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