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名留守儿童。很多父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渴望爱、渴望父母的陪伴,他们身心状况、安全问题、心理健康是乡村教育的关注重点,也是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近期,作家燃木的《山这边,山那边》的新作以其温情又朴实的笔触,精心勾勒出留守儿童田小鱼如何被送往乡村学校,面对孤独流离的内心抗争,那充满艰难险阻却又满含希望的成长轨迹。作品仿佛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了当代乡村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与具体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从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塑造,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再到社会教育责任的担当与落实,展现乡村教育的辛酸与快乐、困境与希望。
《山这边,山那边》探讨了爱的缺失、教育的公平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书名里的“山”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山,也是父母孩子分离导致疏离的心理意义上的山,是横亘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间的山。田小鱼的经历如同许多留守儿童一样,经历着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乡村教育为孩子们提供的希望和改变,坚持为每一个孩子点亮爱与光明的精神。教育的首要意义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
在主人公田小鱼的童年岁月里,父母早年离异,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奶奶去世后他被迫搬迁至乡村小学。在他成长的诸多重要时刻,他只能独自面对空荡荡、冷冰冰的房间,将对父亲的思念以及生活中的委屈无奈默默藏在心底。这样的场景,正是无数留守儿童内心深处孤独与无助的真实写照。他们能在田小鱼的经历中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恍然大悟自己在成长路上的挣扎与迷茫并非孤立无援,进而获得了直面生活困境的勇气与力量。而对于其他小读者来说,这本书成为了他们了解其他同龄人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的一闪窗口,能学会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逐渐培养出珍贵无比的同理心,懂得关爱与理解他人的意义。
除此之外,燃木还设计了一对姐弟木头和葱头作为田小鱼身边的成长伙伴,他们的存在为田小鱼的成长之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陪伴和支持。与田小鱼的孤独与无助形成鲜明对比,木头和葱头展现出了天真无邪、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或许家境贫寒,生活充满艰辛,但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挑战的性格。随着深入的交往,木头和葱头不仅成为其生活中的伙伴,更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经历,向田小鱼展示了生活的真谛——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乐观,勇敢前行。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疑对田小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黑鸟“笛子”作为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它的形象独特且富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会说话,还具备着不畏艰难、乐于助人的品质。在故事中,“笛子”多次帮助野生动物度过难关,展现了它勇敢与自由的精神。“笛子”的存在为田小鱼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它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力量。在田小鱼迷茫、困惑的时候,“笛子”的出现往往能够给他带来启示和勇气,引导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人的成长,需要自我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通过木头、葱头以及大黑鸟“笛子”与田小鱼之间的情感连接,作品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甚至动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田小鱼在与这些角色的互动中,逐渐学会了理解、包容和关爱他人。他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追求和成就,更在于与他人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使得田小鱼在人生旅途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不容忽视的是,缺乏家庭紧密联系、爱的匮乏感,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困境,也是乡村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田小鱼所在的乡村学校,尽管资源有限,但校长、班主任、体育老师都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点亮了孩子们的求知之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们,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老师们在面对田小鱼这样情况特殊、内心敏感的学生时,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理解与接纳,给予了他充分的耐心与关爱,努力探寻最适合田小鱼的教育方式。教育被不仅是书本上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田小鱼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从最初的自我放逐、叛逆不羁,到后来的逐步成长和心灵觉醒,这一转变离不开身边老师和朋友的关怀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意义,让田小鱼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种情感,从而实现了内心的转变和成长。
作者燃木擅长运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田小鱼与自然、与同伴之间情感纽带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色彩的世界,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美好。田小鱼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如他如何在山间奔跑、如何聆听鸟鸣虫唱,都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通过田小鱼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并产生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来源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怀念,更源于对人性美好和纯真善良的深刻认识。几位主人公的对话真实而富有童趣,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纯真善良,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山这边,山那边》不仅是一部关于乡村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对教育、友谊与爱的深刻探讨。作品像一声有力的呐喊,努力唤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关爱。诚然,诸多社会问题不是一本书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可以期盼这本书能像一道阳光,去照亮那些被成人忽略的隐秘的心灵角落,照亮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之路,推动乡村教育的美好进程。
(罗丽,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供稿:徐华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