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读物?

——读包祖晓医生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有感
金榆程 | 2024-03-01
收藏

《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华夏出版社

还读书吗?读什么书?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这两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在今天折射出别样的光彩,它们反映出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阅读困境。一方面,时代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与日俱增,面对不断涌来的“存在性困境”,我们需要阅读,我们也不得不借助阅读来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方向;但另一方面,“996”“007”等现代工作模式迫使我们无暇阅读,短视频等快捷化、碎片化获取信息的方式让我们无力阅读,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成功学”、“心灵鸡汤”又令我们无法阅读。

我们当代的中国群众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想阅读、需要阅读,但又因各种条件所困,既没有时间读,又不知读什么,更不懂怎么读的尴尬境地之中。如果从人与书籍的关系出发,给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渴书族”。“渴”既是“干渴”,是我们国人精神极度空虚,急需书籍之清泉滋润的现实写照;同时又是“渴求”,反映人们想要脱离现状,想读书,尤其是读好书的真切愿望。

在焦虑、抑郁、强迫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频发,人们精神状态堪忧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样的心理学读物才是最适合公众阅读的?纵观如今心理学书籍的市场,大抵分为两类:

一类就是所谓的“畅销书”,它们往往被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常常被归为所谓“成功学”或“心灵鸡汤”,这类书籍很好地利用了目标读者辨别能力弱、功利心强、急于求成且不善于阅读长文本的特点,往往运用夸张的标题和直白的文字吸引读者购买,然而细读其内容,大多言之无物或夸大其词,毫无理论基础与实践的可能性。其作者也往往是挂了个某某专家的虚名,实则既没有临床经验,也毫无学术积淀。这类著作不仅空耗读者的时间,毫无用处,甚至可能传播错误和极端的思想。

另一类则是“学术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砖头书”“大部头”,它们往往被归类在最不起眼乃至无人问津的小角落,仿佛只属于小部分人的狂欢。这类书籍固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重要的学术思想,它们的作者也往往是他们时代的伟大人物,然而,仅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些书籍的文字往往连篇累牍、晦涩难懂,有着极高的理论门槛,内容又大多缺乏现实指向性,无法直接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只服务于那些经受过长期且专业的学术训练的人。因此这类书籍虽然有意义,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犹如天书,难以进入。

这也就揭示了为什么市场上明明有很多书,但我们却好像“无书可读”的窘境成因。作为当代的“渴书族”,我们所渴望的既不是无用的“废纸”,也不是看不懂的“天书”,我们急切地需要一本既能充满专业的理论知识,聚焦当代社会问题,富含现实指向性,又能适当地回应市场需求,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心理学著作。而在我看来,包祖晓医生的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正是这样一部兼具两方面优势的诚意之作。

为了兼顾市场与学术,面对“渴书族”的双重性困境,作者给出的“药方”也是具有双重性的,这使得他的文本呈现出“既是……又是……”的本雅明式的辩证形态。下面我就几处来简要谈谈本书的特点。

一、既是个体疗愈的,又是社会批判的

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是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或距离所决定的,关系越亲,距离越近,内容自然就越平易近人。这点从书名“和心理医生看电影”就能窥见一二,作者既不是像高高在上的教授一般颐指气使地“教你看电影”,也不是躲在书斋颇具学究气的“电影研究”,而是像老朋友一般地亲切陪伴。因此,本书的内容也如同书名一般,行文流畅自然,都是如同日常谈话般地娓娓道来,既生动又不乏哲理性的启发。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谈话式的写作风格是与现实中一对一的临床心理咨询的模式高度吻合的。同时本书又以男性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以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人生课题为主题,条理清楚地一一阐述,每一节都用电影故事作为切入点,从情节出发,辅以心理学理论,再扩展到现实生活的问题,为读者排忧解难。这样的文本排布也正与心理咨询的流程高度一致,因此,读者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之旅看作一次与心理咨询师跨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本书来实现个体疗愈。

在本书开篇,作者就中国人“男子气”缺乏作出了高屋建瓴的讨论,这也暗示了本书虽然是建立在个体疗愈的基础之上的,但也力图解决社会的隐含症候。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中后期,西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就已经指出,只有将个体症状还原为社会问题,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认识与解决。

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男子气”的缺乏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就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如果仅仅将这一类现象归结为个体或小部分群体的问题,不从全局出发进行审视,那显然是对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的错失,是治标不治本的。作者恰恰是对中国的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历史性地考察了这一问题,才有了创作本书的动机。可以说,本书是统合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它不仅对个人生活有着指导作用,对社会也有着批判价值。

如果要做个比喻,那么我想这本书既不是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鸟瞰图”,也不是独属于某个人的“藏宝图”,它应该是一部便捷的导航,缩小了能俯瞰整个社会形态,放大了,每个人又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摸索独属于自己的“最快路线”。

二、既是征引繁富的,又是见解独到的

许多作者在创作时会陷入一种独断论的倾向,他们在主观上往往有着十分鲜明的观点,出于急切地想要论证自己观点的目的,他们在选取论证材料时,常常只挑选有利于他们的理论,而忽视其他同样重要但与自己观点相左的理论。

我称这类作者的写作风格为“律师风格”或者“辩论家风格”。也就是说,他们像赛场上的辩手一般,只以论证成功并驳倒对手为目的,并不关注辩题的其他可能性,这样就导致他们的作品有着极强的主观性色彩。之所以采取这种写作态度,大多都是希望在学术论争中取得高地或者试图让自己的新观点在理论界谋得一席之地。

然而,这并不符合科普类读物的受众需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其实并不在乎这部作品能为作者本人或者学界带来何种影响,我们最关心的是,这部作品是否能将我们引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呼吁的是一种更加客观、理性,能够兼听多方观点并给出自己见解的写作风格——我称之为“史学家风格”。

“理性”是希腊古典史学的根本精神,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曾在书中说:“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而在中国,史官在强调“价值中立”与“秉笔直书”的品质的基础之上,又褒扬孔子著《春秋》时的“微言大义”与司马迁作《史记》时的“成一家之言”。

在注重客观理性地搜集罗列材料的同时,强调作者本身对相关内容作出中正的评价与阐释,这就是史学家精神。《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也正是采取了这样一种写作态度。

一方面,作者运用其广博的学识,在书中穿插了大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社会学、文艺理论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力图为读者打开广阔的视野,并为启迪他们走上新的人生道路提供坚实的理论保证。这说明了书中的观点都有自己的来由,并且得到了长期的考证,并非空穴来风。

另一方面,在繁富浩博的引用之余,作者又用通俗的语言对各种理论作了颇具生活化的阐释,使得读者十分容易吸收领悟。同时,作者也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取向,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在“禅疗”方面独到的见解,提出了适合读者实践的治疗方案。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材料的选取与解读并不是走向极端,又或是和稀泥似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颇具辨证色彩。例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上,作者在开篇就对长久以来压迫人民的封建思想文化提出了激烈的批判,但同时,对于曾子任由父亲殴打的故事里,作者又引用了孔子对此的评价,肯定孔子“孝道”观点具有一定正确性。再如作者精通中医,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时常会看到他给出中医食疗有关的建议,但对于市面通行的“养生”则又给出反对意见,认为越养生越糟糕。

作者客观审慎但又颇具见解的写作风格使得这部作品更能适应大多数普通读者的需求,同时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爱好者和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也可以将这本书看作一本“理论指南”,就其中所提到的内容继续深入研究。

三、既是超时间性的,又是超空间性的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这部作品是以男性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写就的,书中依次讲解了男性在少年儿童期、青壮年期与中老年期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人生问题。这样的写作路径意味着这是一部时间性的著作,任何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独属于自己或身边人的成长阶段,并针对当下正在面临的问题寻找答案。

但同时这部作品又是超时间的,我们并不一定只需要阅读属于我们人生阶段的相关内容,正所谓“过去的意义是由当下的自己所定义的”,当我们往前阅读时,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背后的生命价值,才能更好地面对过去的迷惘与创伤,从而对现在的自己有更深的体悟;而当我们往后阅读时,我们就能提前窥见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险阻,在真正面临它们时有所准备。

因此,在这层意义上,这部作品它将过去与未来都同时纳入了当下的讨论范畴之中,从更超越的视角看待我们整个生命历程。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常读常新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那么,为什么又说这部作品是“超空间性”的呢?首先,作者很敏锐地洞察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关系与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高度契合,因此这部作品就很好地将原本局限于狭小的咨询室里进行的心理治疗,转而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每个读者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疗愈。

其次,作者通过引入电影作为媒介,使得书内与书外的壁垒得以打破。书中每一节的主题都是围绕相关电影的解读展开的,读者通过作者层层深入的讲解,得以窥见电影背后暗含的人生道理。但同时,读者自身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实现对电影故事的再解读,既能加深印象,反过来印证作者的观点,又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体悟。因此这一“电影疗法”给作者与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讨论空间,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并不存在固定唯一的方法,而是像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岔的花园那般,开放了无限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快节奏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优秀的心理学著作抚慰我们的灵魂。而我之所以衷心地向诸位推荐包医生的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男性篇》,也正是因为它给市场提供了一部好书应该有的样子。在“男子气”缺乏的当下,包医生以他独具一格的智慧引导我们重寻男子气概,也告诉我们如何让“男性成为男性”。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