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效应这个概念脱胎于一个行为艺术式的设计。
长久以来,荷兰的一家机场,与世界其他很多城市的机场、车站一样,都面临着一种尴尬。机场洗手间的男士小便池,经常出现如厕者将尿液尿出便池,导致洗手间地面湿漉脏滑的情况出现。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机场方面想尽办法,无论是文字明示,还是其他提示、提醒,都不足以让大量的如厕者改进行为。
荷兰这家机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那就是在小便池中心,也就是这个位置的陶瓷平面上加入一个苍蝇形状。也就是说,如厕者因此为了一个可以“瞄准”的目标。这个设计的的确确发挥了具体的作用,致使飞溅到地板上的尿液至少减少了50%,由此大大节省了清洁成本。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可以带来类似诱引、推动效应的因素、事物并不少见。比如有了智能手机,并诞生健身计步的APP、小程序后,有些人回家路上会刻意选择一条相对较远、可以积累自己步数的道路。又如超市企业会通过巧妙的商品陈列,让那些本来下定决心要减肥、选择健康食品的消费者,最终在结账时,还是抵不住诱惑,选择了结账柜台附近陈列摆放的啤酒、糖果、烘焙食品。
效应指的是带动人们改变行为的方式、因素和影响,也就不存在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荷兰行为科学学者伊娃·范登布鲁克和享誉全球的广告从业者蒂姆·登海耶合著的《苍蝇效应》一书,近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行为科学的常见原理和观点,结合人们常见的生活、工作、社交场景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指引读者如何识别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不良影响的苍蝇效应,以及如何有效应用可能对自己带来积极影响的苍蝇效应。
苍蝇效应中颇为常见的就是自欺效应,也就是高估自己。大量的实验均显示,人们通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车技,以及财务安全能力——前者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多,诱发很多人保持延续不良驾驶习惯,后者则使得人们常常欠下难以偿还的个人债务。商家、金融机构已经密切注意到这类自欺效应,会创设特定的诱发因素来尽可能促成不安全的消费或借贷。
当然,自欺效应也并非一无是处,由此衍生出的安慰剂效应也非常普遍,使得很多人因为过高估计自己选择的治疗方案和药品。而在生活中,我们过度依赖某些品牌商品的特殊功能,比如一些知名品牌音响播放的乐曲能够带来额外的音效,这虽然无法获得证据支持,但有效增强了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心,创造出更多的乐趣所在。
自欺效应归根结底是大脑进化的结果,也就是大脑为了快速得出结论,节省大脑运算的能量而走捷径产生的影响。这使得人们高估自己。
另一种苍蝇效应,同样与偷懒有关,可以理解为阻滞效应。很多超市故意将行走路线设计成需要购物者需要走完全商场才能通过、结账的式样,其目的正是让百无聊赖的人们增加商品选购。当然,反向应用这一效应也是完全可能的。在美国,因为信用卡应用非常普遍,所以一些戒除购物瘾的人,就会将自己的信用卡冻结在真正的冰块中,从而给自己冷静下来至少创造出一小时的时间。
阻滞效应本质上也是大脑保护机制的体现,也就是避免透支太多能量。“大脑不喜欢做出选择。因此,一旦你的大脑最终做出了选择,它就不喜欢去质疑它”。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并不会去耐心阅读网站、APP、银行、保险公司、家电厂商给出的详细说明书,而是直接选择签署或者无视。而当我们发现上述机构提供的服务存在问题,希望发起维权时,才会去从说明书中去寻找答案,很多情况下才惊觉其中包含了不利于维权的霸王条款。
阻滞效应发展出默认效应,也就是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会自动选择默认项,改变默认条款,则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器官捐献同意书,如果将同意捐献设置为默认选项,无论在荷兰等欧洲国家还是美国等美洲国家,都极大地改变了捐赠同意者的存量。
再来看跟随效应。虽然人们大多自诩独立思考,会审慎进行各种重要选择。但在事实上,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社会性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这就使得我们如果归属于或者认同某些群体,往往会跟随群体做出相似的选择。这种习惯是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族群其他人都在奔跑,往往代表着无法抵抗的猛兽或者其他部族来袭,这种情况下,跟随逃跑是很正确的方式。
所以,我们出外就餐,会自动选择、青睐那些排队较多的餐厅。电商网站上的具体商品展示页面上,会显示多少人买过这款商品,并给予了好评。当然,商家也捕捉到这种心理、效应,所以就出现了“刷好评”、雇人线下排队等现象。
书名:《苍蝇效应》
作者:(荷)伊娃·范登布鲁克、蒂姆·登海耶
译者:袁帅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