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协会第二届学术出版年会(2024)在成都召开
研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中国学术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靳艺昕 | 2024-10-13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2024年10月12日,中国出版协会第二届学术出版年会(2024)在成都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中国学术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本次活动由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副理事长谢寿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等众多出版机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中国出版协会秘书长王利明主持年会开幕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主持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金莉分别主持两场主题发言。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立科主持圆桌讨论。

在开幕式上,谢寿光致开幕辞,马晓峰致欢迎辞,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朱国鑫宣读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新增会员单位名单,四川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成为新增会员。

邬书林、谢寿光分别主旨演讲。邬书林指出,要充分认识学术出版在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当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学术出版水平高了,教育出版、大众出版的水平才会上去。人工智能对学术出版的挑战是基础性的、革命性的。人工智能环境下中国出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整个中文面临的挑战,学术出版界要加工出人工智能读得懂的文本,作为其语言训练的基础,并确保知识的精准权威。学术出版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在以往思想成果基础上继续前进,真正创新,这也是学术出版的灵魂。学术出版应把握时代趋势,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环境下技术进展、商业模式重大变革的挑战。他强调,发展不是把原来的东西推倒重来,而是要在严守已有的学术规范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势,清楚其缺陷,找到适合中国的学术出版道路。他认为,中国出版业的结构应当是教育出版、大众出版学术出版都强,才是真正的出版强国。我国学术出版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学术出版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出版。

谢寿光提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建设中国学术出版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构建学术出版能力评价体系可以采用五大评价指标,包括学术资源整合能力、学术产品加工能力、学术产品营销能力、数字出版能力和国际出版能力。他在会上公布了他领衔完成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中关于中国学术出版30强社的评价结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学术出版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明显提升,但同时也指出学术出版还没有成为基本业态,头部出版社少、数字出版差距大、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匹配是当前的显著问题。业界要提升对学术出版的认知,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建立学术出版规范,重塑学术出版人力资源和人才体系。

在主题发言环节,陈鹏鸣从出版史的角度,回顾杰出出版家胡绳为出版事业树立的严格标准。针对当时出版物中的混乱现象,作为时任人民出版社社长胡绳要求坚持以出版政治理论书籍为主,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对已出版的书刊和在制品进行彻底的检查,建立起必要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著作家和出版家两方面积极性。胡绳所处时代所面对的学术著作出版问题在今天也以不同形式存在,他所制定的出版规范与标准对今天的学术出版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马晓峰从时代之变、文化之变、技术之变、使命之变四个维度具体阐释了学术出版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他同时指出,变化是因势而变,面对未来无需悲观。虽然目前出版业面临一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新质生产力挖掘应用的挑战,但无论格局怎样调整和变化,学术出版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服务于行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推动学术出版从弱走强,为出版事业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做自己的贡献。面对新时代出版发展的要求,新华文轩也在进一步拓展出版领域,学术出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未来还将继续坚持精品出版理念,贡献学术出版精品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李永强在演讲中强调了学术出版在推动文化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他表示,要通过学术出版来建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提升中国学术在世界的话语权、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需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规范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之路、人才领先之路,以学术出版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认为,只有基于价值理念与目标的专业化出版,才能坚持长期的专业化坚守。学术出版要聚焦有限资源,在专业领域做深做透,提升优势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她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教育学术出版领域的专业化探索和实践经验。目前,社已经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学出版中心、心理学出版中心,打造了大夏、薄荷实验等知名品牌。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和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从主题出版的边界与趋势、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转化与作用、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区别与嫁接几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他指出,拥有坚实的专业化、学术化土壤的主题出版物才更有力量。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在“走出去”战略与路径上同源同会、在打造传世精品的需求上也趋同,应加强两者的融合,积极打造学术型主题出版品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彭冬林指出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所面临的困境,他从建设背景、平台架构功能及特色、出版服务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外研社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并期望在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下,构建更有效率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国内人文社科学术交流,赋能中国的学术成果国际传播。

圆桌讨论围绕“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术出版人和学术编辑的应对与挑战”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汲传波、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罗春明、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金江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均、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侯宏虹了分享。与会嘉宾结合各出版机构的实践,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学术出版的融合发展、如何推动出版单位内部建设以及重塑学术编辑能力等多个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就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达成初步共识,为促进下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黄立新在闭幕会上发言,希望出版界能共同携手合作,推动学术出版事业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出版协会学术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童根兴主持闭幕式并大会总结,下一届学术出版年会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京邀请发言。童根兴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术出版的核心是专业出版,而创新和反思是专业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学术出版应围绕学术研究的两个核心维度开展活动,并就知识服务受众的多维度创新学术出版物,拓宽自身的边界,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并提出在新形势下,编辑的职业和成长应得到学术出版界进一步的思考。

(责任编辑:靳艺昕,复审:穆宏志,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