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鲁迅诗传》新书分享会在雍和书庭举行。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原会长孙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赵京华会聚一堂,就鲁迅的旧体诗与新诗、传统与现代、国学与新知、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等话题展开精彩对谈。活动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主持。
《鲁迅诗传》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黄乔生以鲁迅诗歌创作和相关活动为切入点与线索,广搜史料,博观约取,将其与鲁迅生平互释互证,呈现出深广的历史语境下鲁迅的生命历程、文学成就和精神气质,在鲁迅诗歌研究与传记写作中另辟蹊径。此书出版后,备受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好评,登上“中国好书”月榜,并入选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榜单。
黄乔生认为,诗是文学的最高级体类;鲁迅作为一位诗人,虽然一生写诗并不多,但是他的诗作精妙深刻,是他的人生的提纲挈领式说明和象征性描绘。鲁迅的诗足以做他人生不同阶段的标题纲领,串联起他的一生。他的生平、交游、文学谱系与思想世界,都可说“有诗为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文学。诗人鲁迅在现代中国创造的是他自己的旧体诗、他自己的散文诗、他自己的新诗……在鲁迅的世界,诗是他创造的文学,独特的文体。黄乔生说,《鲁迅诗传》以鲁迅的诗歌活动为主线叙述其生平事迹,落笔还是他的人生。“鲁迅‘一生的诗’,我希望大家在这本书中找到,而鲁迅‘诗意的一生’更要在这本书里找到,这是我的理想。”“文苑传”中的鲁迅,当以“诗人”为第一身份。
孙郁高度评价了黄乔生的《鲁迅诗传》。他说,鲁迅传记已经出版很多种,但很少有人从诗的角度切入鲁迅世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最伟大的一些作家其实都具有诗人的品质。《鲁迅诗传》用诗把鲁迅一生串起来,阐述了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关系,和传统的关系,和域外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写法,是鲁迅研究的新视角、新突破。
该书还“以史证诗,以诗证人”,用各种各样的材料,串联起鲁迅同时代人的故事,印证鲁迅写作的背景、诗歌的内涵。“诗史互证”的方法,丰富了鲁迅文学研究,增加了审美的维度和认知的维度。这本书与作者黄乔生38年的鲁迅博物馆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它的呈现方式是展陈式的,可观可听。这也是《鲁迅诗传》的特色。虽然鲁迅新诗不多,但他在新诗界也是一面旗帜,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鲁迅为中国的新文体,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新诗,都做了示范的作用。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存在,一个战士,一个思想者,的确带有诗化的性格。《鲁迅诗传》开拓了鲁迅研究的新道路,是一本可以长久流传的书。
赵京华从日本学者鲁迅研究的视角,分享了他的阅读体会。他表示黄乔生长期从事鲁迅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有厚重的积累和深刻的体察。用鲁迅的诗歌写作和活动来贯通鲁迅的一生,写出鲁迅的性情和灵魂,这是一种创制,是《鲁迅诗传》最大的亮点。
鲁迅晚年的诗歌特别是旧体诗成就最高,其中不少是赠送给日本友人的。鲁迅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影响了他一生。另一方面,在中国以外研究鲁迅达到最高水准的是日本。日本研究鲁迅的诗作,主要是《野草》,至少有9个译本,研究专著至少有5种。相比之下,他们对鲁迅的旧体诗关注不多。日本学者高田淳1971年出版的《鲁迅诗话》是少有的关注到鲁迅旧体诗的研究作品。高田淳强调,他的写作意图是要从所处时代和写诗的心境这两方面来阐述鲁迅诗的世界。鲁迅的杂文被称为诗史,他的旧体诗也可以说见证了时代。他说鲁迅的旧体诗是愈合战斗伤痛的余作,它不是公开的文学写作,而是在私人领域作为教养和个人情趣的一部分来写作的。鲁迅的旧体诗是结合了讽刺与自嘲而曲折表达出来的爱与温情。鲁迅的诗对仗非常工整,体现了鲁迅的对仗式思维:绝望与希望,爱者与恨者,梦想与现实等。这些研究值得参考和借鉴。
黄乔生写《鲁迅诗传》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他打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人对旧体诗的拒绝,真正把鲁迅的旧体诗和他的新诗、译诗特别是《野草》放在一起来讨论,恢复了对诗的平等的眼光。这也可以激发我们思考传统在当代的传承问题。
郑勇说,阅读《鲁迅诗传》,可以感受到鲁迅是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人物,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可感的形象,这是走下神坛的鲁迅。这也体现了博物馆派学者和学院派学者写作范式上的不同。黄乔生把鲁迅研究、鲁迅诗解和鲁迅传记三者合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创新研究策略。就鲁迅的诗歌而言,《鲁迅诗传》把注释、索隐、考证、阐释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本书甫一出版就得到了学界与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是近年来鲁迅传记写作与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鲁迅诗传》黄乔生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1月版/128.00元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