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文集》(四卷)新书首发暨座谈会隆重举行
靳艺昕 | 2025-01-14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11日,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李伯重文集》(四卷)新书首发暨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集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开幕致辞环节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仲伟民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倪玉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分别代表主办方、承办方发表开幕致辞。倪玉平表示,李伯重较早将中国经济史研究带入世界舞台,为清华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陆扬认为,李伯重以经济史为重点,关照社会史、世界史等论题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古史研究亦颇有借鉴意义。黄立新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对李伯重研究工作与治学精神的传承,期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随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顾问、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黄立新共同为新书揭幕。

李伯重分享了文集的编纂初衷与历程。该文集荟萃了李伯重各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其博士论文、经济史理论、区域经济史研究以及学术演讲、书序与书评。李伯重的研究始于江南,而不止于江南,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面向更广泛的读者撰写了一系列通俗文章。他回溯自身的求学、治学生涯,强调个人成长离不开时代,勉励年轻学人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辜负青春年华。

第一场学术交流由龙登高主持。他表示,家学渊源、国际视野、个人禀赋、时代弄潮促使李伯重成为一代经济史学术大家。与会嘉宾依次分享与李伯重之间的交往,梳理了其治学成果以及相关研究对自己的影响,探讨了经济史研究的路径和发展脉络。魏明孔提到,李伯重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走向世界作出极大贡献,鼓励中国学者将自身研究融入世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阿风感佩李伯重的治学精神,深受感染。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顾问、教授陈争平指出,李伯重注重生产力研究、注重市场研究,率先将计量研究纳入其中,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侧重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有重要启发;李伯重还关注到能源问题对明清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对近代能源革命研究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谈到,李伯重在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朱浒表示,李伯重将社会经济史研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提到,中国经济史的断代鸿沟,需要纵观的考察和对历史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东平谈及,以李伯重为典范的经济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跨界交流,一直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定宜庄说,李伯重从未停止学术步伐,他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主编户华为关注到了李伯重在不断突破的研究中的变与不变。

第二场学术交流环节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主任、教授周建波主持。他追溯了李伯重与北京大学的渊源,感谢李伯重对后辈研究的关心与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赵现海、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杜正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卞利分别从区域史研究的多元视角、选精与集萃的归纳方法、不断拓展的研究领域等方面分享了李伯重的著作对其研究历程的影响与思考。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梁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天虹,北京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历史学博士周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常旭从学生视角回顾了追随李伯重学习的经历。李伯重的广阔视野不仅体现在治学中,亦体现在培养学生上,他对学生的培养宽容和自由,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关心和鼓励,其严谨治学、不断学习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四川人民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封龙从编辑的角度分享了著作出版的过程。该文集荟萃李伯重各阶段的研究,突显其从“全局看区域、数据做支撑”的学术特点,既能可以感知先生本人的学术变迁,也可窥见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与变化。

自由讨论环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绪山等认为李伯重的研究极具影响力,提出的诸多发人深省的命题启发了一代代学人的思考与研究。

《李伯重文集》(四卷)是李伯重多年学术研究的结晶,涵盖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李伯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李伯重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开放的视野为中国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李伯重学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学术研究的一次激励。

 (责任编辑:靳艺昕,复审:穆宏志,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