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AI时代的生存挑战与伦理变革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聂慧超 | 2025-03-18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3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携重磅新作《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以下简称《智能革命后的世界》)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新书分享会。活动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车琳作为特邀嘉宾,与刘永谋一起,以“AI时代的人类选择:技术、伦理与未来社会”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智能革命对就业、伦理、情感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在发布会现场,刘永谋与现场观众展开了深度对谈。就大众最关心的“AI究竟能导致哪些从业者失业”的热门问题,刘永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人类正从“AI辅助生存社会”向“AI替代劳动社会”快速过渡。体力与脑力劳动逐渐被机器人取代,传统“以工作定义人生价值”的伦理体系面临崩塌风险。“若人类无法在与AI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无用之人’的困境将催生社会动荡甚至文明危机”。

当被读者问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刘永谋提出了“双轨解决方案”,即从远景看,需推动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比如缩短工时、探索“数字共产主义”,以实现技术红利全民共享;从现实出发,需建立劳动者再培训体系与失业保障机制,缓解技术冲击带来的阵痛。他特别强调:“解决AI失业问题的核心,是重新定义‘有用’与‘无用’——当劳动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人类应转向创造、艺术、哲学等更能彰显人性价值的领域。”

针对“人机情感”这个话题,车琳谈道,自己对《智能革命后的世界》第13章《情感:我们可以和机器人谈恋爱吗?》的内容印象深刻。作者以科幻电影《她》《银翼杀手2049》等为例,剖析人类与AI建立情感纽带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大众”的写法。刘永谋则提到他在书中进一步反思了传统爱情观的局限性,并指出“一夫一妻制”“忠贞不渝”等观念实为历史建构的产物,未来人机关系或将以更开放的形态存在。同时,刘永谋警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AI伴侣可能加剧情感异化,甚至成为人类逃避真实关系的工具。当技术能模拟一切亲密互动,人类是否会在‘完美程序’中丧失爱的能力?”他呼吁,人类应提前建立伦理框架,防止技术滥用对人性造成侵蚀。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以15个关键议题勾勒出智能社会的全景图,涵盖就业、教育、治理、情感等领域。正如书中所言:“智能革命不仅是技术的狂飙,更是人性与文明的试金石。”刘永谋希望该书能开启公众对AI时代人类命运的集体思考,他同时表示,计划中的“AI时代三部曲”在持续创作中,第二部《AI性别》也即将完稿。



责任编辑:聂慧超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