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读书会第14期|《发现武王墩》——探秘武王墩,解码楚国文化和中华文明
张馨宇 | 2025-03-24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3月23日,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东方读书会第14期“探秘武王墩,解码楚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发现武王墩》”在上海朵云书院举行。

活动邀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杰及《发现武王墩》一书主编等作为嘉宾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东方出版中心北京分社社长范斐等出席活动。读书会由范斐主持。

陈义望在致辞中介绍,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其墓主是在秦国做过质子、后被春申君救出的楚考烈王,该墓的发掘向世人展现了前所未见的楚文化信息。《发现武王墩》是国内第一本揭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出版物,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汇聚了多位一线考古专家,用120余幅彩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发掘现场。东方出版中心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一员,致力于在文博、历史、文化等领域出版好书,《发现武王墩》正是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及中华文化的出版尝试。

宫希成、陈杰等围绕武王墩墓的发掘进展、出土文物、发掘中运用的科技手段、公众何时可打卡武王墩等内容展开精彩对谈。

宫希成介绍了武王墩墓最新的发掘情况,指出目前发掘的主要是武王墩墓的主墓一号墓,但武王墩墓保留下来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陵园,这个陵园是由近似于方形的壕沟围绕起来的,壕沟内的面积大约150 万平方米。陵园内,除了主墓一号墓,还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的重要遗迹,其中车马坑大约148 米长,是目前已知的楚国墓葬当中最长的一座车马坑,这些都有待后续的发掘与研究。提及武王墩墓发掘过程中使用的科技手段,他强调,在发掘过程中持开放的态度,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利用了全面多元的力量助力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如有些出土漆器上的图案颜色暗淡,便利用曲面微区X 射线荧光光谱仪,提取纹饰和图案信息,并绘制出元素分布图,初步判断各种材料的可能产地。这种新型的光谱仪还是首次应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中。谈到读者关心的武王墩打卡问题,他坦言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按计划开工建设,建成前也会考虑将部分出土文物进行公开展览,以期更多人加入武王墩墓及楚文化的研究中。

陈杰就武王墩墓出土资料如何展现楚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展开分享。他指出,楚考烈王时,于公元前256 年灭鲁,将鲁南、苏北纳入自己的统治区域,后迁都寿春,经过长期的扩张、发展,长江与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楚文化的分布区。可以看到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大量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很多随葬品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武王墩墓中出土的文物、文字信息与上海博物馆中所藏楚竹书具有同样非凡的学术价值,为探讨楚文化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提供了实证史料,后续研究很值得期待。

读者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对书中提及的部分内容与专家进行了交流,宫希成、陈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答。读书会最后,热心读者们排队等待签名。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