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3月30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座谈会在京举行。该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承办,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协办。顾明远、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分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总经理李开龙主持会议。
96岁高龄的顾明远深情地分享了著作《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一书的初衷:“这些大先生用一生诠释了教育家的爱与奉献。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更多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
冯仕政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先生”的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他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教师培养、红色基因传承方面的实践,如“大先生传承计划”和吴玉章师德师风讲堂,提出要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蓝图,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育人行动。
王义遒回顾了与顾明远40余年的学术交往,并从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家精神传承等角度评价了顾明远新书《我所认识的大先生》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该书是一部“中国现代教育人物史”,书中提到的人物如董纯才、于漪等,既是理论先驱,也是实践楷模,其事迹为学习“大先生”精神提供了鲜活案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孟繁华评价了顾明远提出的“明远四句”,认为其既是教育规律的精炼总结,也是教师成长的行动指南,并用“真、善、美”概括了大先生的精神内核,同时分享了教师成长的“三转”路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师”。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品格,他认为,教育家精神虽然非常崇高,但是并不是高不可攀,其内涵深刻,但又不是非常深奥;教育家很具体,是鲜活的。
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正宪认为,做大先生,要把爱的情怀、好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甘于寂寞,潜心研究。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范绪锋强调,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既要传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又要立足新时代守正创新。他指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不能停留于空谈,必须通过具体鲜活的教育家案例来生动诠释,教育媒体要发挥主阵地作用,深入报道典型人物事迹,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形成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强大合力。
《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田延辉强调,教育家精神需要从“爱真理、爱智慧、爱生命”三个维度来践行,既要传承中华教育传统中“教学相长”的核心理念,又要直面当前教育功利化等现实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指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于现当代教育家的实践探索,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等多维特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表示,《我所认识的大先生》通过46位教育家的生动故事,呈现了中国百年教育发展史,更以“教书育人在细微处”的笔触,精准刻画了每位教育家的个性特质和教育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冬梅结合基础教育实践,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并分享了人大附小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师大原副校长刘复兴将教育家精神凝练为“文化根基、红色基因、实践滋养、宏大格局”四大特质,并强调,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传承老一辈教育家的学术品格,同时以开放创新的态度回应时代需求,真正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据悉,《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是“大先生写大先生”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持续推出系列作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思想力量。
责任编辑:聂慧超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