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共振——2025鲲鹏青少年圆桌交流论坛”圆满落幕
2025-03-31
收藏

图片15.png

2025年3月29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数媒中心和高校科幻联盟联合举办的2025鲲鹏青少年圆桌交流论坛在中国科幻大会现场顺利举行。2023年“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奖得主零始真,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黄子真,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奖者史雨昂、李楚涵、王禹润出席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聚焦青少年科幻创作实践与代际对话,通过作品分享、跨界探讨与导师点评等环节,为现场的创作者及科幻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交流活动。

作品分享与点评:展现创作心路与思考

第一环节,四位青年作家围绕各自的代表作分享了创作心得,随后由零始真总结点评。

王禹润讲述了自己第四届“鲲鹏奖”获奖作品《无尽的春天》的主要构思;黄子真分享了获得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优秀奖的作品《云梦》的创作思路;李楚涵讲述了自己首届“鲲鹏奖”获奖作品《联合世界轶事》的创作过程;史雨昂剖析了自己两届“鲲鹏奖”获奖作品《蝗》和《共同命运》中的现实反思。他们关于创作的重要共同点是:创作来源于生活、兴趣和爱好,同时又结合时下热门话题进行高度思考。

零始真在总结中肯定了青年作家的探索精神。他认为,科幻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呼吁青年作家们通过创作打破英文科幻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开拓华语科幻独特的表达空间。他特别指出,科幻不仅是想象力的竞技场,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试验田。希望新一代创作者能扎根东方哲学,书写属于我们的未来史诗。

跨界思辨:探讨重工业美学与科幻的融合

第二环节,结合首钢园独特的工业遗址风貌,嘉宾们围绕重工业美学与科技、科普、科幻的联合形式展开了思辨。

史雨昂从无限时空尺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出“人类该如何面对永恒的空虚”的议题,并认为工业文明的冰冷与人类情感的温暖需要形成一种张力。

李楚涵强调,未来不是对现在的推翻,认为科幻创作应基于现实逻辑展开想象。例如,首钢园的历史积淀可以为未来的叙事提供厚重感。

黄子真认同零始真提到的“非科幻迷也能喜欢的科幻”理念,建议在科幻创作中融合悬疑、刑侦等类型元素,同时挖掘东方美学与钢铁美学的共通点。

王禹润结合母亲在首钢工作的经历,讲述了工业场景中的人文温度,认为科技与重工业的极端发达,最终仍需回归到个体价值的实现。

零始真认为,老工业基地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与思想转变。科幻创作如果能与这种集体记忆产生共鸣,便能跨越不同的受众圈层,让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温度。

寄语青少年:传递创作建议与期望

图片16.png

活动尾声,嘉宾们向现场的青少年送出了诚挚的建议。

王禹润鼓励创作者从身边的故事出发,以小见大;黄子真强调,突破性的创作需要直面成熟的命题,而不是追逐潮流;李楚涵直言写作应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名利所束缚;史雨昂呼吁,在多元文明共存的设定中传递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零始真以“打破边界,扎根中国”收尾,指出中国科幻的独特性在于用东方智慧解构未来。

本次沙龙通过案例剖析、场景思辨与导师互动等形式,为青少年创作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创作启发。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