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携手中发协人民出版发行工作委员会共同在京举办研讨会
书业守正拓新径 新质发展向未来
穆宏志 | 2025-01-09
收藏

守初心方能致远,勇创新成就非凡。2025年1月6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韬奋基金会指导,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携手中发协人民出版发行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书业守正拓新径,新质发展向未来”主题研讨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为文化产业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指引。在此背景下,研讨会汇聚行业精英,探索书业守正创新之道,展望新质生产力引领。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推动书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书业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登权,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中发协人民出版发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胡长青分别致辞。河北京联科教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才主持研讨会。

艾立民在致辞中指出,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坚守书业的初心和使命,推动书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每一位书业同仁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在当前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书业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引领风尚的使命。我们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又要用于开拓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他从四方面进行了强调。首先,要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其次,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书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再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推动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最后,要以实际行动推动书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突破,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有效流动配置,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刘伯根在致辞中指出,在守正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发展路径,至少有三个取向。一是数字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于出版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包括进行产品内容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数字化,营销方式的数字化。二是国际化的市场打开了广阔天地。互联网及各种工具平台的广泛应用助推了国际化。一方面,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国际贸易、版权交易,可以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借鉴国外出版机构先进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人才使用和培养经验,能够让我们的出版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成长壮大,不断融入全球出版产业的大格局之中。三是分众化的趋势不容忽视。必须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需求差异,精准定位,为不同的读者群体量身打造、分别推送适宜的阅读产品,从而拓宽市场,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冯士新在致辞中主要谈了三个观点。第一是坚持出版业优质内容生产不动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善谋大焉,也是出版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专业模型需要出版机构参与建设,也需要出版机构推广。出版单位要创造需求,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当前对一些细分领域,特殊小众人群的消费需求关注仍不够,要深入挖掘,把消费层次和个性化区分出来,然后去满足这种需求。第二是利用好新技术,将优质的内容触达给受众。小书店可能要更加特色化、融合化、风格化。电商平台、垂直平台、短视频都在营销,编辑、销售人员也要适应变化,借助新技术、新渠道,覆盖读者受众。第三是优质的内容如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呈现,书业人要将优质的内容变成数据的资产。出版单位要与技术公司一起构建专业模型,当然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内容的把控和版权的把控。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书业启航未来的强大引擎,肩负着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服务的使命担当,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徐登权表示,在为读者提供优质阅读服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要加强书籍的推广营销,让优秀的书籍被更多的读者所知晓和接受。要注重阅读体验提升,注重阅读环境的营造和阅读服务的提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舒适、便捷的体验。要注重阅读推广和普及工作。长期以来,五洲世纪集团始终以文化产业为基石,紧握科技创新与资产融合的驱动力,坚持文化为本、教育为魂、科技为先、内容为王,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在守正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024年,精心打造的重庆文旅新地标“五洲书店”闪耀重庆九龙美术半岛,阅读空间网红时尚,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五洲智慧物流中心也已建成投用,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持续完善,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助力教育图书主业提速发展。此外,还聚焦阅读,推出“五洲彩虹名著”等高品质书系,全国首创校园共享阅读模式,打造彩虹数字智慧阅读平台。

未来已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就要掌握好变和不变的辩证逻辑和底线思维,弄清哪些是不变量,哪些是可变量。

胡长青在致辞中表示,守正是民营书业安身立命之本。拓新是民营书业直面变革之魂。融创是民营书业砥砺前行之路。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出版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使命没有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容建设和技术赋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出版业的发展,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要通过加强培训、引进和激励等诸多机制和一切办法,造就一批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作为出版的根资源;同时,还需要注重团队建设和工作氛围的营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内容建设,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优秀作品,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读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等等。

在嘉宾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分析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阅读:类型、效果及其影响》。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阐述了《AI在出版业的应用和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部主任杨京峰介绍了《建设lovong龙凤教育大模型,探索教育出版新赛道》。哈尔滨慧文书院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云鹏讲述了《从图书销售商到阅读服务提供商的蜕变》。

在圆桌会议阶段,京版北教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强,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谢广才,武汉市新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奎英,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汤杨围绕人工智能如何落地出版业展开对谈。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业界导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范军主持。刘强建议与优秀的企业合作,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抓手,内容、推广、服务是民营书企的优势,未来可期。谢广才介绍了中文在线在AI运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提到AI+微短剧在海外颇受欢迎。汤杨介绍了龙源数媒的智能体应用项目“一书一AI”。王奎英阐释了企业在理论、理念、制度方面的守正创新和文化自信。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