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辅读物 质量 编辑
○廖廷娟(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辅读物市场的热度持续不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辅读物的质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内容同质化严重,出版周期短,编校质量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出版者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敢于创新教辅读物出版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出版流程,发扬打磨精品的工匠精神,促进教辅出版高质量发展。
创新教辅读物出版管理
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设、维护作者队伍。考试形式和内容经常变化,为教学服务而存在的教辅读物自然也要紧随教材、考试形式等相应地发生变化。编辑不在教学一线,获得信息存在滞后性。所以要通过作者(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来收集最新消息。出版社可以制定相关制度,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团队,支付一定的教研费用让作者从事教学教研;还可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选题策划讨论会,邀请作者参加,集思广益,讨论当前的教学动态,研究受市场欢迎的教辅品种、体例等。通过多层次的关系构建,出版社就能将优秀的作者网罗旗下,作者也有了归属感,自然就会将最新的教学信息反馈给编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辅读物的创作周期短,原创可能性低”的问题。
落实教辅读物后续跟踪式调研制度。“走出办公室,下到学校,走进课堂”,要求教辅图书编辑改变“闭门造车”的工作现状,多调研,常听课,参加学科教研讲座和会议,切实提高学科素养,始终与教学实践走在一起。此外,还可以邀请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对教辅读物进行“跟踪式”审读,在教学的同时对正在使用的教辅读物进行实时把关,课堂上发现什么问题就在图书上做批注、提意见,等到一个学期结束时编辑再回收这些图书,以备下一轮修订之用。
层层把关确保编校质量
为了切实提高教辅读物的质量,发稿务必做到“齐、清、定”,即书稿各部分包括文稿、图片、封面及其附件等一次发齐,让负责复审、终审、校对的人清楚地了解书稿内容的全貌,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
“三审三校”缺一不可。强化出版管理中的“三审三校”制度,将其落到实处,建立起从内容到编校、设计、印制等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式的管理体系。只有经过多人多次的审读、校对,才能使教辅读物的稿件内容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
创造条件进行“印前审读”。当稿件经过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出版程序后,在付印之前,若时间许可,可申请进行一次“印前审读”,将审读工作做在前头,可以减少差错。这种做法为打造教辅读物精品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重视文字编辑加工程序
书稿内容的编辑加工,是出版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本着“不放过一道错题,不忽视一个错别字”的较真态度,才能做出教辅精品。教辅读物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学生,编辑要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避免政治问题。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辅读物中,要关注所选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是否健康向上;地理学科的教辅读物要关注地图的正确使用;一些客观题的选项设置,绝不可犯黑白颠倒、混淆视听的低级错误。教辅读物是依据配套教材编写的,编辑在加工时必须根据最新的配套教材核对内容,审核内容是否存在与教材不同步、不匹配的现象。对于同步类的教辅读物,还要密切关注是否存在内容超纲的问题。
树立品牌意识,提供多元服务
要积极培养有竞争力的教辅品牌。出版社要在对图书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产品作为创建品牌的目标,集中资源,重点培育。同时还应当积极培育品牌教辅的产品线,着眼于现有的拳头产品,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和创新,推出与之相关的不同学段、不同专题的教辅产品。
提倡全方位营销理念,为读者提供多元服务。在策划教辅图书阶段,就要让营销人员介入,凭借其对图书市场的调研、对读者需求的了解,为策划编辑提供有效的信息,从而在策划思路、体例编排、板块设计时贴近读者,契合市场需求。
教辅读物的出版涉及教育和未来,关系重大,我们应开动脑筋,多措并举,严守教辅读物的质量关,严把教辅出版的每个环节,努力打造教辅精品,为教辅读物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