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个内忧外患与激烈变局交织的时代,一段权力更替、文化裂变与利益纠葛交织的岁月,也是一个塑造中国近代化命运的历史节点。在晚清这个转型时代,利益成为推动历史的核心力量。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甲午战争,从兴洋务到办外交,晚清的每一次决策与变革,既是权力的交锋,也是文化的试炼;既是短期利益的权衡,更是长期利益的博弈。
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大众历史产品线“子不语书系”继《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后,策划推出了第二部作品《潜利益:晚清群像图》。本书以“潜利益”为切入点,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鲜明的叙事风格,深刻剖析了晚清大人物们在利益格局中如何博弈和抉择,甚至改写晚清历史的轨迹,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晚清的历史逻辑。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场关于人性与权力、利益与格局的深入思考。
书中提出了“潜利益”这一概念,作者对这个概念有具象化的诠释:“潜利益”就是潜藏于深处或暗处的远期利益,不是和尚头上一目了然的虱子,若智商不够,目光短浅,则不易参透和看明白。晚清的潜利益,不仅牵涉到经济利益的纠葛,更涵盖了文化碰撞、思想激荡以及权力斗争的复杂图谱。是否能看透“潜利益”,就是晚清名臣们在困局中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关键。
从湘军出征上海的绝佳时机,到上海潜藏的机遇预示未来中国的出路,李鸿章以创办近代企业、建立北洋舰队之举,尽显其在危机中寻觅生机的智慧与谋略。在每一次抉择与改革的背后,他不仅要面对朝堂内部的反对声,还要防范外国列强的觊觎。作者将复杂的历史变迁化为具体事件和人物冲突,将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曾国藩的处世哲学与选人用人之道,左宗棠的军事才华与西北拓疆,慈禧太后的绕指柔与政治权谋,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得以展现。湘军与淮军的传承,背后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在利益与使命间的微妙权衡;慈禧与李鸿章在朝堂的权力交锋,既彰显了她高超的政治手腕,也映射出晚清政治与利益格局的错综复杂。本书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慈禧等晚清重要人物置于同一历史舞台,在利益博弈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芒,描绘出一幅群星荟萃却各怀心思的大人物群像图。
通过《潜利益:晚清群像图》一书,人们可以看到晚清历史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可能性。从内忧外患到文化裂变,从西学东渐到制度重构,每一步都牵动着民族的未来。利益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人物决策的核心驱动力。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以小我,成大事,人性逻辑影响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创三千年未有之奇业。
作者介绍:
肖仁福,湖南邵阳人。中国作协会员,畅销小说作家和历史文化学者。已出版长篇小说《官运》《位置》《心腹》《仕途》(三卷本)等十余部,历史小说《大汉辅国·霍光传》《苏东坡传》《李鸿章》(五卷本)等数部,以及小说集《箫声曼》《背景》和随笔集《本事》等四十多部。
目录: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代前言)
潜利益
潜利益就是潜藏于深处或暗处的远期利益,不是和尚头上一目了然的虱子,若智商不够,
目光短浅,则不易参透和看明白。
圣贤与英雄
毋庸置疑,曾李师徒能收取盖世大功,都是践行“挺身入局”四字的结果,不过方法略
有区别。
幕僚之道
李鸿章轻描淡写道:“不就勤王吗,老师何必小题大做?”曾国藩生气道:“天都快塌
了下来,还是小题,能不大做?”李鸿章笑道:“就算大题吧,也无需大做,可换个思
路,大题小做如何?”
从助手到替手
试想史上多少帝王权臣,人亡政息,身死誉毁,生前身后所享荣誉判若云泥,曾国藩死
后却备受尊崇,声望竟超过生前,不正是替手选得准,选得好吗?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慈禧说,不用朝廷出钱也可创办招商局,怎不早说,还拿到朝堂上讨论作甚?奕䜣说此
乃千古未有之新事,朝廷不讨论,不表态,李鸿章岂敢擅自行动?
该抗旨时得抗旨
曾国荃很快拿出调查结果,回奏皇上:尹漋河之战,鲍超对阵赖文光,刘铭传遭遇任化
邦,赖弱任强,鲍超胜得可喜,刘铭传败得也不冤。
被需要的才是赢家
朝野乱嘈嘈,李鸿章觉得北京不可久留,请求外放。已训政执权的慈禧委其为两广总督,
李鸿章兴冲冲南下广州,远避是非之地。
人才与事功
李鸿章看得准,功名低的人有个好处,眼界不高,愿意从小事做起,慢慢历练,历事越
多,经验越丰富,办事能力越强,也越值得信任。
做官在于做事
得知开平煤矿要修运煤铁路,果然朝堂一片哗然,大骂李鸿章居心叵测,企图坏我大清
江山。
求变与求富
荣禄实在听不下去,打断康有为道:“什么都可变,唯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反驳
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祖宗之法何用?因时制宜,诚非
得已,该变得变。
与洋人争锋
白齐文气急,下令关闭松江城门,领着数十名战士,赶往苏松粮道衙门,大有冲击银库
强夺饷银之势。杨坊钻进地窖,被白齐文搜出来,一拳砸过去,正正当当砸在对方鼻梁
上。
弱国与重臣
慈禧问是何宝贝,李鸿章拿出包裹里的血袍,呈到慈禧面前。慈禧一见,不禁老泪纵横,
又问另外那样宝贝是啥。李鸿章指指自己疤痕未去的面颊,说里面有颗弹头,价值上亿,
老臣舍不得送人,还得自己留着,日后带进棺材。
同处曾幕差别大
李元度与曾国藩属生死之交,但一个才小,一个才大,不在同一层面上,以至先合后分。
反之才人才大,贵人才不够,也发挥不出才人的能量。
臣谋君计
人算不如天算。天是甚?天乃世界大势也。形势比人强,到头来人谋不如天谋,人计不
如天计,谁也别想翻出老天爷掌心。
自谦与自黑
每逢曾国藩来函问兵事,胡林翼以三字答复:惟我任;问饷事,也是三个字:于我取。
慈禧与李鸿章
李鸿章与慈禧首次见面是1868年,这年李鸿章四十五岁,慈禧三十三岁。但李鸿章三
个字,慈禧十多年前就已有所耳闻。
太后的绕指柔
可咸丰偏偏低估了慈禧的能量,或说低估了她那双绵柔白嫩的美手,不仅写得出一笔好
字,还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调摆男人世界。
大帅惊鸿一跳
曾国藩口喊:“别管我,让我去死”,挣扎着要见阎王。挣扎半天也没挣脱,回头望望,
见是章寿麟,惊愕道:“我派你带人增援湘潭,怎么到了靖港?”
唯先生知我
这也许正是左宗棠心头隐痛,说又说不出口,怪又不知怪谁,只得找些其他借口,破口
大骂曾李师徒,以解心头之妒。
翁同龢把政
人有私心,不足为奇,但身为国家重臣,翁同龢一辈子活在私心里,为一己私心不惜误
国误民。
袁世凯读书
一怒之下,袁世凯将诗文付之一炬,忿然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
龊久困于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甲午战争的正面与侧面
只是战争残酷,输赢难料,光绪以为只要增兵朝鲜,击退日军易如反掌。再说养兵千日,
用在一时,李鸿章花费那么多银子,供淮军,建海军,就是用来打击外敌,扬我国威的,
关键时刻不出手,不白养了一番?
划时代的人物
李鸿章属羊,长于巢湖边,战于长江边,仕于大海边,一生没避开过水。“羊”加“水”,
便是“洋”,李鸿章喜读洋书,擅办洋务,建北洋海军,与洋人周旋,无时不离洋,无
事不离洋。
附录:近代历史人物群像
样章:
潜利益
一
咸同之际,苏浙一带为太平军所占,华人清吏、洋商外使,纷纷汇集至沪上,寻求列强
势力保护。列强陈舰于海边,明护本国租界,暗通清廷与太平军,看谁笑到最后,便跟谁玩。
龟缩于上海的苏沪官员和商贾知道洋兵靠不住,派人至安徽找曾国藩讨救兵,卫护上海。湘军刚打下安庆,正在调兵遣将,部署进攻金陵之大举,无以分兵,曾国藩不为所动。身处曾幕为老师曾国藩摇鹅毛扇的李鸿章认为,沪上遍地金银,若据为己有,可打造成湘军饷源基地,拱手让给太平军太可惜。曾国藩觉得不无道理,决定派能员领兵征沪。
可派谁好呢?既然上海是个聚宝盆,当然得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
自己弟弟曾国荃。曾国荃正率湘军主力,借长江威势,东压金陵,以取破敌老巢之首功,没将上海放在眼里,断然拒绝。曾国藩又把目光投向彭玉麟。彭玉麟正带着亲手创建的湘军水师往金陵迫近,不愿离开自己的帅船,去上海跟洋人和假洋鬼子厮混,也不肯接盘。曾国藩只好函商于陈士杰。陈士杰在老家湘南狙击西征的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以逸待劳,守土有功,受清廷恩赏,连连晋级,同样不愿离开本土,东下别人客场征战。
唯有李鸿章看出上海的潜利益,决定把千载难逢的征沪机会争取到手。潜利益就是潜藏
于深处或暗处的远期利益,不是和尚头上一目了然的虱子,若智商不够,目光短浅,则不易参透和看明白。其一,上海位于金陵东面,保住上海,规复苏吴,可直指金陵,建万世奇功。
其二,太平军覆灭指日可待,战后重建成当务之急,既要召唤流民回归土地,还得引进西学西器,为我所用,上海属对外前沿窗口,身处苏沪,可占得先机,掌握主动求富图强。其三,上海华洋杂处,中外人才尤其会西语懂西器的实用人才多,得沪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好创三千年未有之奇业。
看懂上海的潜利益,李鸿章与曾国荃、彭玉麟、陈士杰正好相反,主动来到老师曾国藩
面前,争取征沪机会。曾国藩因李鸿章聪明过人,办差利索,为自己解除过不少政治和军事危机,本不愿让他离开自己,无奈湘军阵营里没有合适人选可用,不得不奏请皇上恩准,让其组建淮军,东征上海,为湘军筹饷办粮,同时廓清苏吴,给曾国荃攻克金陵创造条件。
大计已定,曾国藩意识到李鸿章建军征沪,还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清廷忌惮汉员带兵,
因太平军起义,八旗绿营不中用,大清岌岌可危,才忍看湘军壮大,确保大清江山不倒,一旦战争结束,成军十多年的湘军完成历史使命,且师老已疲,唯有裁撤。然洋人虎视眈眈,需有新生力量固我国防,淮军正好接替湘军,承担使命。
当曾国藩欢送淮军出征时透露出这层意思,李鸿章才明白此去上海,还有一份颇有分量
的潜利益在等着自己……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