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隐形恶人”并不少。
社交媒体、视频网站上的一些剧本作品,其实是想要掀起用户对于“隐形恶人”的强烈不满,引发大家作为“隐形恶人”受害者的共情,但很多情况下,剧本质量和演出水平并不能令人满意。
职场上的“隐形恶人”是什么样的?善于欺骗和操控他人,不断实施欺骗,通过权术手段来惊吓他人,不负责任,控制欲强。但在自己需要时,“隐形恶人”甚至会非常谄媚、友好地恭维他人。精于算计,对于他人的需要甚至情绪感受毫不在意,对于与他人合作不感兴趣。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科特在其所著的《隐形恶人:我们与反社会人格者的较量》一书中谈到,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严重的缺陷,从黑猩猩到人,还有其他很多类别的高等动物中,都存在一些个体缺乏社会意识,对同胞没有情感依恋,也没有助人的倾向。这些个体能够从伤害同类中感到愉悦,如果能够集体成员带来身心伤害,在他们、她们看来就是好玩的。书作者指出,这种心理上的扭曲,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感空洞造成的。
职场本身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环境,哪怕是再亲密合作的同事之间,其实也存在竞争关系,而上下级之间本身也存在排斥性张力。但反社会人格驱动“隐形恶人”在职场上的所为,其实归结起来就是“损人不利己”,只是为了贬低和控制他人,也就是说其体现的很多行为,并不是为了与他人争夺资源或利益,而像是为了好玩而折磨并伤害他人。其做法本质上对于自身利益也是有影响的,从长远来看,没有人愿意与“隐形恶人”交朋友,这样的人在社交、职场、财务方面等于自掘坟墓。
但是他们、他们并不在乎。当他们、她们看到你被操控,被愚弄,深感挫败,自尊心、信任任何人(包括你自己)的能力都丧失了,变得惊慌失措时,甚至会由衷地感到开心。
《隐形恶人:我们与反社会人格者的较量》书中概括了职场上“隐形恶人”的常见策略:第一,假装善良与慷慨。此举的目的是通过姿态上的和蔼可亲,让人放下防备,而且在后续对待某个特定受害者的恶劣行为,即便受害者告知其他人,也未必取信于他人。第二,苦情戏,也就是声称自己被他人伤害,唤起一些保护欲过甚、责任感过强的人提供帮助。第三,算计情感软肋。通过加深与受害者的交往,以虚假的安慰和夸张的奉承来打开对方的心房,更容易把握其软肋,从而为后续操控创造条件。第四,培养亏欠意识,也就是让受害者感觉到只有自己能够帮助他(她),或者说因为自己,他(她)付出了巨大牺牲,从而对于他(她)必须要承担某种道义上的责任。第五,雇用“马前卒”,来共同实施对于他人的控制、情感虐待。
书作者为职场上的大多数,尤其是情感丰富、不善于掺和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普通人提供了应对“隐形恶人”,从而有效完成自我保护的方法:第一,保护情感隐私。无论对方如何伪装并传递善意,你都需要保持冷静,尤其是如果“隐形恶人”前期已经以过分方式对待过其他同事,你要冷静地传达你已经知晓其惯用手法等信息,你不会被他(她)吓到。
书作者提醒说,不要急于宣布你将如何去做,将如何对付对方,你有什么样的底牌,尽量减少单独情况下的相处。
第二,诚实地面对自己。如果你确确实实不想掺和“职场恶人”主导下的职场环境,又没有兴趣打一场持久战来赶走对方,你可以考虑调换工作环境。
第三,行动。如果你决定要坚定反击对方,应当做好详细记录,也就是“隐形恶人”在工作中以及人际互动中各种表里不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列举他说过的每一个中的噶的谎言——对你或对任何人说的,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谎言,你一发现就要记录下来。不要等到第二天或周末再做这件事,你应该趁着记忆还算清晰的时候,把你经历的或听到的每件事都记录下来。对于每一件事,都要记下日期,并且对事情的经过做一个简要的叙述。还要记下这些谎言造成的后果。要列举出每个具有欺骗性、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对方侮辱、为难过你或他人,将你或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也要记录下来。对于相关在场人员的姓名,也要清楚记录。
书作者提醒指出,不要将上述信息、证据贸然交给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存在作用不是为了处理害群之马,而是帮助高层(这其中很可能就有“隐形恶人”)招聘、处理并稳定员工,要让公司远离潜在的法律困境。
第四,必要时与高层联系,清晰地展示你的记录以及相关支撑证据,证明“隐形恶人”对于公司氛围以及基本业务造成的重大损害。书作者建议说,不要使用“反社会人格”等专业医学、心理学术语来描述对方,而是要从对方的欺诈言行、破坏性行为直接提炼常识性词语,如谎言、阴招、侮辱、欺骗、操控、偷窃等。
书作者还指出,如果在你提出反映后一段时间,公司仍然什么都没做,你就需要决定,这个毫无反应的公司是否值得你投入如此之长的时间。
所评图书:
书名:《隐形恶人:我们与反社会人格者的较量》
作者:(美)玛莎·斯托特
译者:姜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